儿童保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脑科学家孩子聪不聪明,看手就知道家长这
TUhjnbcbe - 2022/11/25 0:45:00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80105/5981524.html

一大早,就收到朋友的吐槽信息。

原来最近她女儿的幼儿园布置好几个手工亲子作业,不是捏黏土,就是做纸艺。

每一个,对不擅长手工的朋友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和折磨。

“孩子那么小,整天做这些有的没的,真不知道有什么用?到头来还是累坏老母亲而已。”

看她发来的文字,想起育儿博主“年糕妈妈”李丹阳分享过的亲身经历。

曾经的她,面对儿子幼儿园布置的手工作业,也没太重视。

一方面是自己没有艺术天赋,另一方面是自己没指望儿子是个十项全能的天才。

结果儿子一上中班,问题就来了,在做描红练习时,笔根本握不稳,惹得全家人都着急上火。

早在几年前,脑科学专家魏坤琳就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里提醒广大父母:想提升孩子学习和认知能力,都要先锻炼手。

“比如要让孩子掌握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发展手部精细动作能力来控制移动,帮助孩子更好地跟踪文字;

要让孩子学会画画,首先要发展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帮助孩子手眼协调,才能画出想画的内容……”

而这,被太多父母忽视了。

孩子的手,是他的“第二大脑”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筱原菊纪曾引导一个4岁小女孩参与这样的实验:

第一次在妈妈的帮助指导下,小女孩完成剪纸、涂色、贴纸等手工作业;

第二次则是自己单独完成,没有外界的助力。

结果发现:

在妈妈的指导下,小女孩的大脑前额叶中承担记忆功能的区域被充分激活;

自己单独做手工时,则是大脑前额叶承担想象功能的区域被激活。

可见,不管有没有旁人的指导,只要孩子动手了,他的大脑都会被唤醒激活。

当孩子的手指进行简单活动时,脑血流量会比手不动时增加大约10%;

如果做一些复杂、精巧的手部动作时,则会增加至35%以上,这大大提升孩子的思维敏捷性。

加拿大神经外科医师彭菲尔德表示,人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大脑都由相应的区域在支配。

其中,支配双手的大脑区域面积最大。

(著名的“彭菲尔德脑地图”显示:手、嘴和眼睛所占大脑比重最大,其中手指、手掌占大脑运动区域1/3,感觉区域1/4)

换句话说,手即是人的第二大脑。

所以,千万别小看孩子的“手”,动不动得多,开发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他的大脑发育。

孩子聪不聪明,看手就知道

虽说孩子从小就拥有一双巧手,聪明的大脑会在手上显“信号”。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用手自由,大脑得到充分开发。

记得有次和女儿幼儿园的美术老师聊天,说起班上大部分孩子的困境:

明明看上去虎头虎脑,机灵得很,可要他们拿剪刀做手工,别说拿剪刀的姿势不对,就连剪张纸都怕得要命。

每次只能让保育员过来帮忙裁剪,才勉强完成一节课的内容。

好心提醒家长在家多训练孩子“手”的活动,得到的回复却是:

孩子还小,万一使用不当伤到自己怎么办?

类似的情况,还常见于孩子的吃饭、穿衣、整理东西上。

“十指不沾阳春水”,养不出真正聪明、优秀的孩子。

只有勤快、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才有机会成为“学霸”。

还记得之前那位被人民日报点赞的广西小男孩吗?

不过10岁,就像是修车店的老员工一样,熟练地拧轮胎、转螺丝刀,检查车的线路……

无论什么工具,他都得心应手,使用起来毫不费劲。

虽然年纪小,但认识他的顾客无不竖起大拇指,夸他技术好,一点也不比真正的修车工差。

5岁起,他在爸爸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修电动车,每到周末,就到叔叔店里帮忙。

当别人还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板头,搞不懂电线电路,他已经能帮成年人修理电动车。

不仅如此,学会修车后的他变得更有耐心,学习成绩一直在全班前5。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越爱动手的孩子,大脑发育越好。

这是因为他动手时,大脑接收到大量来自外界的刺激,学习并体验各种各样的感知觉,使得脑内神经元更灵活敏感。

因此,孩子的手勤快起来,智商在很大程度也有所增长。

锻炼孩子的“手”,越早越好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大量家庭研究数据发现:

在3~4岁动手能力就得到锻炼的孩子,与15~16岁才开始的孩子相比,长大后普遍拥有更强的学习力和对社会的适应力,并拥有更和谐的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

脑科学也证实:

孩子的智力、心理发育和手的发育同步进行。

孩子7岁前,自由的心理、有爱的氛围、丰富的探索环境是完成“手的敏感期”的充分条件。

确保孩子的安全,越早让他动手,效果越好。

1、孩子能做的事,让他多尝试。

很多父母并不习惯让孩子自己动手,总会担心孩子一旦出手就会把事情搞砸。

这很大程度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其实孩子没有大人想象中那么弱小,很多看似有难度的事情,只要允许孩子多尝试几次,孩子不但能得到锻炼,还能提升自信心。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战地记者周轶君走进以色列一所科学幼儿园。

在那里,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学科学知识,做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

就算是4~5岁的孩子,都被允许使用锤子、榔头等工具制作手工艺品。

看了这些孩子的经历,不难理解占全球总人数0.2%的以色列人,却得到28%的诺贝尔奖。

允许孩子不断尝试,就算失败也不轻易干涉、出手,给足孩子自由和信任,孩子才有更多成才的可能。

2、保护孩子指尖的探索欲。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从小就喜欢动手修理家里的钟表和其他东西。

有一次家里的自行车飞轮坏了,他想试试,便把车子的零件全部拆卸下来。

因为没装过这么复杂的组件,他一度陷入困境,别人看到后提出想要帮他。

可爸爸却出面阻止,坚持“让他自己来吧,他知道该怎么干”,并鼓励他“再试试”。

经过对每个部件的仔细研究,不断试错,他最终成功将飞轮安装到自行车上。

正是他对动手实践的兴趣,靠实干探索真知,他31岁就晋升为教授,37岁获奖。

孩子天生是动手的行家,只要给他足够的机会和空间,保护他指尖的探索欲,他能创造出无限奇迹来。

正如那句话:

“很多小孩,都喜欢拆这拆那搞破坏,正确引导的话,会将这种破坏力,转化为探索的欲望和创造力。”

保护孩子动手的热情,便是保护孩子的未来。

3、加强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练习。

年糕妈妈直言,想要锻炼手部灵巧度,用剪刀是再好不过的方法。

因为孩子使用剪刀时,能充分调动手部每一块细小肌肉的互相配合,极大提升孩子对手部肌肉的控制和力量,实现由手到脑、由脑到手的全面开发。

除此之外,像孩子吃饭使用筷子,夹菜剥鸡蛋,收拾餐具等,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许孩子刚开始并不熟练,有时还会帮倒忙。

但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跟孩子示范正确的用手姿势,不断引导他加强练习。

唯有孩子的手多运动,多做精细动作,他的智力水平才有机会得到提升。

有人说,孩子7岁前的习惯培养就像一颗种子,等秋天才匆忙播种为时已晚。

孩子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儿童期。

别忽视,别娇惯,更别替他操办。

鼓励孩子多尝试动手,相信他能行,适当“狠下心”帮他练习。

相信有这样的爱和指导,孩子一定会变得独立自理、勤快机灵,获得真正的成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脑科学家孩子聪不聪明,看手就知道家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