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tslf/#孩童教育#
家长在了解孩子、帮助孩子的时候,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有的放矢。
一、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改变
幼儿是父母和成人身旁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在成人眼里,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但是,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却是从这里起步的。因而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也应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同幼儿相比,小学生已经从父母的翅膀下解脱出来。
但是父母或成人对他们的独立活动,常常不大放心。他们经常还是在父母的“监护”和教育下从事各种活动,对成人有极大的依赖性。
在社会环境中,幼儿同样是广大群众关心和保护的对象。一般地说,成人不要求他们为社会尽多少义务,但却十外注意从各方面关心、照顾他们。
小学生则不同。作为儿童,他们也是广大群众关心和爱护的对象。但是,成人不仅承认他们应有的权利,而且要求他们为社会尽某些义务。他们应该学会更多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应该有越来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言语活动的发展
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学龄前儿童的口头言语,已经发展到可以同成人或其他小朋友进行言语交往。但是,书面言语还刚刚起步。
从小学开始,儿童系统地学习书面言语,这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例如,依靠书面言诺的帮助,儿童可以更精确地掌握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发展抽综逻辑思维能力。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在口头言语习惯中掌握语言的语法关系,并不把语法知识做为专门的学习对象来学习。小学生则是在语文课中把语法知识做为专门的学习对象来学习。
三、儿童个体意识的某些变化
学龄前儿童还处于小孩子的地位,他们有时也想当大哥哥、大姐姐,但很难当好。刚刚当上哥哥或姐姐,转瞬间却又因为一件玩具,和小弟弟或小妹妹打起架来.这个时期的孩子评价自己或别人,完全依教师的评价为转移。
他们善于评价别人,而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的评价很不稳定。进入学龄期后,就是小学生了,进而就是少先队员了他们在照顾其他小朋友方面,更像个大哥哥、大姐姐了。
他们在照顾小弟弟、小妹妹方面,有较大的耐心和忍让精神,并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较小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影响力量。
同时,他们在评价自己或别人时,已经不完全依赖于父母和教师,而是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倾向和具体评价内容,仍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幼儿和小学生的主导活动的性质不同,也会带来孩子们思想意识上的变化。幼儿以游戏为主,而游戏是儿童凭借兴趣发动的活动,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幼儿只是喜欢游戏,并不认为游戏是自己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幼儿对游戏的态度,是兴趣多于责任感。
小学生则不同,他们以学习为主,而学习是社会给予他们的一种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一个小学生必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像一个工人必颁完成自己的生产定额一样。小学的学习有大纲要求,有考试制度,作为一种义务必须逐年完成,哪一年完不成,哪一年就要留级。
这种要求会增长孩子的责任感。可以说,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大,在学习中责任感大于兴想。
以上谈到的这些条件的变化,都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影响。但是,父母一般性地、笼统地了解这些变化,并不能帮助我们摸清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必须深入到这些变化过程中去探讨才行。
因此,家长在了解孩子、帮助孩子的时候,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做具体分析,真正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