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网络客服求职招聘QQ群 http://m.jpm.cn/article-122749-1.html 来源:上海发布
昨天(9月22日)下午,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围绕“推动教卫事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介绍上海教卫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邬惊雷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上海教卫事业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期待!这场发布会聚焦上海教卫事业发展
——热点问答——
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q
澎湃新闻:家门口有好学校,这是很多家庭的期盼,为了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上海将如何加强教育资源配置?为了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有没有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和成效?
a
王平: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根本之策在于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这些年,我们坚持抓基本办学条件和内涵发展均衡同步发力,多措并举促进基础教育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的省份;年底,上海率先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城乡和校际办学差距持续缩小,年我市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达标率的城乡差距较年下降约50%,有的学科实现城乡基本持平。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促进义务教育五项标准全市统一,保障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均衡。年,教育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标准、生均经费等标准全市统一,并于年如期实现。近期,教育等七部门又出台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五项标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接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所需,发挥校园设施设备的育人功能、使用效益和服务能级,为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提供更有力保障。
二是创新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多层次提升优质均衡水平。我们围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重点遴选所相对薄弱公办初中,实施“强校工程”,推动了余名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流动到最薄弱学校任教任职,以“强管理”“优师资”等举措,初步探索了“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子。围绕缩小校际办学差距,出台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实施方案,建设了57个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多措并举推动学区和集团内师资力量、课程教学、校本教研、学校管理等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校流动。围绕缩小区域差距,推行中心城区优质品牌学校托管郊区薄弱学校,实现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快速进步。
三是推动热点难点任务改革攻坚,营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良好生态。这些年,我们推行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和民办学校“超额摇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焦虑,优化了义务教育生态。落实中央“双减”政策,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作业设计与实施更科学,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更丰富,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压减。以数字化赋能优质资源共享辐射。架构覆盖各学段的空中课堂,集聚全市优质师资录制1.2万余节优质课程并依托全媒体平台与线下课堂播放。研发线上资源赋能线下教学的“课堂教学1加1”等应用场景,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路径。
优质均衡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懈追求,我们将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动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六方面综合施策,打造建设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示范区的“上海模式”
q
人民日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海也是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和示范区,请问“上海模式”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a
沈炜: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在统筹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的同时,重点以建设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的示范区作为抓手,着力从六个方面综合施策。
一是以思政课改革引领学校育人。创新建设“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形成“一校一课一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成3家全国重点马院,布点建设15家市级示范马院。推进公民办高校课程“共建共享”、同城平台协同育人等。
二是以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全员育人。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一门课都蕴含着育人功能,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是以建设“易班网”推动网络育人。“易班网”经过十年发展,已有余所高校加入,大学生实名注册用户余万人,日均活跃用户超万人,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具影响的学生网络互动平台。
四是以创新文教结合机制深化文化育人。十年来,上海连续实施四轮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常态化开展近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创新推出近20部原创校园大师剧,构建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新模式。
五是以“教师思政”保障三全育人。各高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建立思政教师队伍,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涌现了“人民教育家”于漪,“时代楷模”钟扬、吴蓉瑾,“全国道德模范”汪品先等一批先进典型,这些人物在学校是丰碑,也是教书育人的活教材。
六是以“五方联动”协同合力育人。构建校际联动、区校联动、校社联动、校企联动、家校联动等协同育人机制,多家社会场馆成为“实践课堂”,国企领导、劳模英模、三八红旗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成为“指导老师”,努力形成全社会各方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供给高品质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资源
q
文汇报:0-6岁的孩子是“最柔软的群体”,牵动千家万户。上海在学龄前儿童的养育、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a
王平:正如你所说0-6岁是我们最柔软的群体,“幼有善育”关系广大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美好未来。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加强推进,着力供给高品质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资源。实践中,我们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率先建体系。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思路,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以幼儿园托班为主体、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体系。坚持“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3-6岁学前教育发展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学前幼儿提供高品质的保教服务,形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基本格局。坚持教养医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科学育儿指导,“市—区—街镇”形成合力,每年为适龄幼儿家庭提供不少于10次免费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二是大力扩资源。托育服务资源方面,全市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个、提供托额5.3万个,其中普惠性托育机构占比近60%。考虑到幼儿园开设的托班最受家长欢迎,我们从年起,要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原则上都开设托班,同时在现有幼儿园中挖掘潜力开设托班,在保障小班幼儿入园基础上,托班能开尽开、应开尽开。到年9月,全市已有所幼儿园开设托班,占幼儿园总数50.6%。此外,今年我们启动了社区托育服务试点,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托育点“宝宝屋”,提供就近就便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静安区江宁街道等已率先试点,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学前教育资源方面,全市有幼儿园所,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70%以上,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幼儿占比超过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9%,学位总量满足入园需求。
三是聚焦提质量。我们强化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养培训,要求保育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上海市学前教育学院,全市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的比例超过95%。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争创优质幼儿园,市示范性幼儿园和市一级幼儿园占比超过60%。着力打造“进楼宇、进园区、进场馆、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新模式,把科学育儿资源送到了家长身边。
当前,学前幼儿入园规模经历十年增长后,正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我们还将从三个方面深化“幼有善育”:一是加强立法保障,目前,《上海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已纳入我市年度立法计划,有望成为全国首部覆盖0-6岁幼儿全年龄段公共服务的地方立法。二是深化资源建设,“十四五”将新增余所幼儿园,稳步推进“宝宝屋”建设,全市街镇覆盖率达到85%,打造托育服务“15分钟生活圈”。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开展市级保育带头人工作室创建,举办全市保育人员技能大赛。同时,把科学育儿纳入一网通办“出生一件事”,让家庭在迎接新生命的同时获得公益、便捷、贴心的育儿服务。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