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资讯有故事丨我决不会忘记你,延安 [复制链接]

1#

来源:环球资讯+

上世纪20至40年代,一些外国记者远渡重洋,辗转来到中国。他们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他们让世界了解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人。

环球资讯与您重温历史,听“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音频内容22:00来自央视新闻

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一本湮没在历史尘埃中近80个春秋的珍贵著作“重见天日”。这本《在华一年——苏联电影记者笔记(-)》,于年出版之后首次推出中文版。

这本书的译者——曾担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的资深外交官李辉,带我们走进了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记忆中的中国革命岁月。

年9月,卡尔曼奉苏联政府之命来到中国报道抗战。通过他所拍摄的一万余米胶片,世人看到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抗敌的悲壮战争场景,也看到了红色政权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千千万万的妇女、儿童和青年学生用他们的善良、坚毅和勇敢,铸成了一条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

——杰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与广大人民群众谱写了一曲鱼水情深的感人颂歌。

△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

“中国妇女是什么样子的?”

在中国的一年中,卡尔曼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她们是战士、是政治工作者、是组织工作者、是后勤保障员……在中部战场,卡尔曼看到疲劳过度、面容呈灰土色的政工姑娘们艰难地挪动穿着平底鞋满是创伤的脚,跟随部队,每天走十几公里。

在陕甘宁边区,卡尔曼对妇女们的奉献精神赞不绝口,她们从事繁重的工作,巡逻站岗,成立缝洗队,参加游击队,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在广西,卡尔曼遇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儿童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小旅行家”们。

这些孩子自年起就开始了艰巨的“旅行”任务:号召群众起来同企图扼杀中国的军国主义者展开斗争。

——他们带着一部小型胶片电影放映机,有时乘坐顺路的交通工具,又常常徒步而行,给沿路的农民放映电影,表演剧目,在村庄张贴宣传读物,仅依靠卖报纸杂志和进行演出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他们曾穿过大沙漠,也曾奔赴各个战场村庄,精神焕发,激情洋溢,宣传和表演时常常能抓住群众的心,引发经久不息的欢呼。

——他们还常常为士兵保障后勤,有时更是深入前线,帮助抬运伤员……

△“新安旅行团”少年宣传队的组织者——十三岁的褚济群(后改名为褚群)

和边区儿童相处的经历也让卡尔曼印象深刻:儿童保育院一群孩子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搭着积木;几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熟练地使用筷子,大口大口地吃着饭,又抬起头对着镜头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

卡尔曼甚至还当起了边区小学生的临时信使。

一个晚上,一个小男孩敲响了卡尔曼窑洞的门,郑重地交给他一封信,请他带到莫斯科。信里写道:“亲爱的苏联朋友们……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抗日战争,这是一场争取和平的战争……你们在年开始了愉快幸福的生活……全世界儿童都应该携起手来,勇敢地前进……我们请求并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们。”

这封信的内容,和卡尔曼在《在华一年》中的一段话遥相呼应,他说:“我国人民真诚地景仰自己的过去,景仰在这个饥饿的千疮百孔的国家所走过的英雄之路。我们作为苏联人,比任何人都能够理解和同情为生存权而斗争的人民所经历的苦难。”

在红色中国,还有一个团体给卡尔曼的在华岁月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就是从全国各地成群结队奔赴延安的中国青年。

△卡尔曼拍摄的珍贵影像“中国青年爱国者从四面八方向陕甘宁边区汇集”

他们来到延安的大学学习,为未来抗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天早上,他们在广场上列队做操,军号声和千人合唱声常常唤醒卡尔曼。寒来暑往,他们几乎每天都带着小木凳和笔记本前往山里露天上课。除了上课,干农活也是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奉献。

一个早上,青年们扛着十字镐和铁锹,唱着歌,浩浩荡荡地奔赴山里干活,一直到太阳落山。生气勃勃的场面感染了随行的卡尔曼,他连忙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

△延安大学生在山顶上开垦,种植了上千公顷土地。

“世界上这样的大学生绝无仅有。他们中很多人改变了过去安逸、富裕、不劳而食的生活。铁的纪律在他们生活中雷打不动。他们都充满着渴望,要把自己的力量和创造能力贡献给争取民族解放的事业。”谈到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卡尔曼坚定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卡尔曼在华期间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张前所未见的特写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年毛泽东在延安

照片中,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眉头微蹙,眼神深邃而坚定地望向前方,隐约可见淡淡的笑容。照片拍摄于延安,这也是卡尔曼第一次与毛泽东相见的地方。

年5月25日,卡尔曼在延安杨家岭的一孔窑洞里与毛泽东会面。此次会面从晚上9点持续到了凌晨1点。

毛泽东全面、精辟地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前途,并坚定地讲道:“中国只能加强民族统一战线,继续持久地抗战到底。共产党从不害怕困难,中国共产党为争取中国人民的独立进行斗争已经有十多年,在困难和斗争中锻炼得更加坚强。”

谈话结束后,毛泽东将一首《七律·长征》赠予卡尔曼。卡尔曼在记述这段历史时动情地说:“我紧紧地握住毛泽东的手,顿感由人民领袖亲手书写的这首讴歌一个最伟大历史功勋的诗词,将是我从中国带回的最珍贵礼物。”

△卡尔曼和毛泽东

在边区停留的一个月时间里,卡尔曼拍摄了毛泽东的工作状态,记录下他专心致志阅改文件等场景,还抓拍下了毛泽东偶遇农民的画面。

△陕北农民停下来跟毛泽东聊天

“一群刚从田地收工的农民,像朋友一样和毛泽东打招呼,停下来跟他说话,告诉他自己的需求。而毛泽东也自然地向农民询问一些事,并给他们出主意。农民们的脸上毫无惊讶的表情……大家都聚精会神地交谈着,经常爆发出阵阵愉快笑声。他们与毛泽东告别时和见面时一样随随便便,然后扛起铁锹,继续赶路。”中国共产党领袖与群众的鱼水情在卡尔曼的镜头中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年6月1日,适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三周年庆典,这也成为卡尔曼离开延安前参加的最后一场活动。

大广场上,大学生列队而立,毛泽东检阅了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并在分列式检阅结束后,发表了简短又充满激情的讲话。

“战斗到底,这就是全国人民的意志。我们大家都有一个目标、一个意志。我们必胜!”演讲的最后一句话淹没在上千人暴风雨般的欢呼声和掌声之中。几千名青年学生随后宣誓将永远忠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庆典结束后,罗瑞卿副校长从中山装上摘下一枚专为抗大三周年制作的珐琅像章,别在卡尔曼胸前,动情地说:“戴上吧,记着我们,别忘记延安。”

由于激动,卡尔曼一句话也没能讲出来,只是紧紧握着亲爱的朋友们的手。

从中国回到苏联的当年,卡尔曼便光荣地成为联共(布)的一名党员。

那句话,他当初没能说出但却写在了书中:“我决不会忘记你,延安。”

编辑丨杨慧杨楠

主持丨葛鹏

包装丨杨晓蕾

签审丨潘晓英安然刘轶瑶

监制丨关娟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