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cs/jiankang/在日本漫改电影《白兔糖》中,最感人的莫过于松山健一饰演的大吉,为领养的小女儿凛四处询问幼儿园的一幕。故事中的大吉,最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幼儿园和保育园,到底有什么不同?
看来这个问题,不仅很多中国家长搞不清楚,就连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分不清两者的关系。佩鲁今天就电影中的问题,跟大家聊聊日本的保育园和幼儿园,到底有啥区别。
为什么蜡笔小新,不能去上保育园?
在《蜡笔小新》中有一个经典桥段,穿着制服,背着小书包回家的新酱,经常逮到在家睡午觉的妈妈野原美牙。出现这种情况,真的是美牙太懒惰,午觉直接睡到大晚上么?
真正的原因是…小新放学实在太早了!小新所就读的日本幼儿园,按照日本教育局的规定,保育时间比较短,一般到下午的两点左右,只接收3岁至学龄前的孩子。
而保育园的保育时间一般则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接收0-6岁的孩子。
简单来说,父母都有工作而无法照料孩子的,会选择保育园;而全职太太的孩子,会进入幼儿园。因此,按照番剧里的设定,小新是没有办法就读日本的保育园的。
因为幼儿园归日本的教育局管理,而保育园归卫生医疗和福利机构管理。在教育方面也各有侧重,幼儿园注重文化教育,扮演类似学前班的角色,教孩子认假名啦,做算术啦等等,一些名园的话还会设有电脑,英文,乐器等课程。
与之相比,保育园更倾向于对小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比如当值日生啦,擦地啦,分饭啦,大班的小朋友要照顾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哄他们睡觉啦,散步的时候要牵着他们的手之类。
虽然文化教育和自理能力哪方面更重要,要交给父母自己判断,但越来越多的日本家庭倾向于把孩子送到保育园学习和生活。
即使人口负增长,保育服务依旧供不应求?
尽管少子化趋势让日本面临着人口负增长的问题,但日本的保育园依旧“一位难求”。据NHK电视台统计,每年有超过88万名小朋友接受了学童保育的服务。
为什么日本的保育园这么受欢迎?一位加拿大的摄影师选择了一家日本保育园进行了跟拍,记录了孩子们的一天。
像在家里一样,需要换鞋
进门前有一个小厅,作为入园前的缓冲,所有人一律脱鞋才能入内。不仅可以减少园区內的灰尘,孩子们到处跑来跑去甚至打滚,都更健康安全了。
靠育儿手册和老师充分交流
家长会通过育儿手册和老师进行交流,除了记录孩子的成长状态和一天行程安排,还会提前一周公布下周的食谱,有利于帮助家长规避孩子的过敏食材。
共享式活动室
日本的保育园每家都有超大的活动室,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在活动室玩耍,还提供大量的书籍和玩具。
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
保育园不仅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视。和爸爸妈妈说再见后,孩子们都会把书包、餐具等装好放到自己的小收纳柜里。
混龄共食与值日生文化
日式保育园中,不同年龄的宝贝会一起用餐。年长的孩子会帮忙端碗,而小月龄段的宝贝也会努力模仿哥哥姐姐帮忙。每日还会有值日生配合老师为大家分发餐点,每周的菜谱会提前一周发放给家长,对部分食物有过敏情况的小朋友,会准备特质的饭菜。
感恩文化
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发现了一个细节:当孩子们离开活动区时,向所有老师和陪伴自己玩耍的同学鞠躬致谢。而餐前大家常说的“いただきます”,真正的含义是:感谢动植物牺牲自己生命,来延续我的生命,教导孩子以一颗感恩之心珍惜食物。
不只是照料
如果你以为保育园只是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那就大错特错了,除了认字、算数等简单的文化教育。保育园也着重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橡皮泥、纸艺和音乐的活动课程都很受孩子们欢迎。
火爆日本的全纳型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纳豆绝对是日本的国民级食物,而全纳型教育的理念,就来自于纳豆。
未来的集体,不仅需要认同每个人的差异,保障每个人的发育,还要将这些个体相互联系起来。以往的集体教育,传统的教育像做豆腐一样,把豆子泡在一起,之后磨碎,固化,做出形状,虽然看起来形成了“整齐光滑的豆腐”,但每颗豆子都面目全非,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全纳型保育,不仅认同每个人的差异,扩展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还能将个体与整体联系起来。就像纳豆一般,个体整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个体的特色也得以保留。
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妈妈,希望借由全纳型教育,在保留孩子特色与专长的前提下,更好的融入未来社会。
在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曾借“星有昂星”来赞美昂星团的美。这种“昂星”,并不是特定星球的名字。而是不同星球聚合在一起,组成的星团。
就像昂星一样,日本保育园希望借由特别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发着自己的光,这些光的集合体才能发出更美的光。照亮孩子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