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的生产技术
1.环境管理措施
(1)温度要求:保育舍环境的温度对仔猪有很大的影响。在冷应激的情况下,仔猪中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大大增加,免疫力降低,生长发育受阻,下痢,胃肠炎和肺炎的发生率也增加。
据报道,保育舍在6-10°C和20-25°C的日增重和下痢发生率分别为1:1.63和1:0.54。在生产过程中,当保育舍温度低于20°C时,应采取措施提高温度。当温度不太低时,通常使用红外灯和地面电热板来升高温度。当温度低于10℃时,建议使用热风,暖气等来升温。
(2)通风要求:通风是一种解决保育舍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并增加新鲜空气含量的措施。当过量的氨,硫化氢等污染气体时会增加仔猪肺炎的发病率。但是,无限制的换气和通风也不适用于仔猪,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或寒冷地区。通风过度会导致保育舍中的温度急剧下降。在生产中,应同时兼顾保温和通风的灵活性。在高温下多换气,在低温下升温再换气。
(3)猪舍灰尘:集约化养猪场的保育舍具有繁殖规模大,猪群密度高,生产作业量大等多种因素,空气中产生大量粉尘,不利于仔猪呼吸,但更为严重的是灰尘会携带一些病毒或细菌进入呼吸系统的深处,为某些疾病带来潜在的机会。
在集约化生产中,粉尘问题容易被忽略并且易于解决的。例如,使用颗粒饲料,定期清洁和仔细操作都是有效的除尘措施。
(4)打扫猪舍:采用高床漏缝地板的保育舍,清洗消毒圈栏和地面是一项必要的任务。但是,不是清洁越多越好,因为不干净或较凉的地下水不利于仔猪,也不利于保持房屋的温暖,尤其是在寒冷地区。
在生产中,清洁猪舍的一般原则是:在转群之前(之后)对空的猪舍进行清洁和消毒。夏季高温增加清洁次数(每周2-3次)。但是,最好避免水直接流向仔猪。使用淋浴或喷雾。在采用人工清粪的高床(或地面)保育舍中,猪通常在冬天不进行清洁,除非猪场太脏,在一天的温度最高时进行清洁。
2.饲养管理措施
三维持:断奶保育仔猪应在母猪离开后,维持在原圈中饲养1周;转移到保育舍后,维持原始饲料为1-2周;维持原窝转群和分群,不轻易并圈、调群。
三过渡:对于2-3周的保育仔猪,哺乳饲料应逐渐过渡到断奶仔猪的喂养。这可以通过逐渐改变日粮中的营养成分或两种饲料的混合比例来完成稳定的饲料更换;
饲喂制度逐步过渡,包括饲料的种类和形式,饲喂次数,时间和数量,以及饲养的操作方法和时间;
操作制度逐步过渡,包括保育舍的照明措施,保温和通风措施,饲养工人的操作习惯等。
密度和调群:饲养密度对仔猪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密度大小取决于喂食槽,饮水器或水槽,围栏面积,通风,保温和提供给保育舍中小猪的其他条件。原则上,集约化养猪场每窝需要一个圈栏,每头猪占地0.2-0.4mm2趴卧面积。
对于要组合的猪群,其原则应基于以下原则:小猪分少不分多,调弱不调强、弱弱相组、强强结合的原则。新组合的猪应在1周内仔细护理,直到建立正常的位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