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次的虎鲸展演,是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内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之一。春节临近,海昌海洋公园虎鲸保育组领班、32岁的杨晓宇也因此变得更加忙碌:除了24小时看护园内的四头“宝贝”虎鲸,为它们提供全天候服务和健康监测,他和同事们还要参加每天1.5小时的形体培训,好在节日期间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越是过节,工作越忙,这是杨晓宇和同事们的常态。虎年春节,已是杨晓宇第五个没回家过年的春节,但这次在上海过年,杨晓宇与上海的联结更紧密了一些——去年底落户临港的他,成了一名“新上海人”。
24小时虎鲸看护者
1月29日10:30,正是年前一个多云有风的天气,海昌海洋公园空旷的虎鲸展演馆内,体感比市区更冷一些。巨大的展演池前,杨晓宇和他的五六位同事们正在前场和虎鲸互动,为13:30开始的展演作准备。
在保育员的手势指挥下,几头虎鲸时而在水中旋转“跳舞”,时而放声“歌唱”。有时,虎鲸还根据保育员抛出的冰球抵达的点位,在展演池内腾空跳跃,溅起大片水花。每当正式展演时,这也常常是令观众席上一片赞叹和欢呼的场面。
尽管园内不少游客穿着羽绒服、戴着大围巾还显得有些瑟缩,杨晓宇和同事们却似乎不以为意。他们身着略显单薄的蓝色工作服、脚蹬胶质雨靴,注意力全在眼前的虎鲸身上。互动过程中,保育员需要保证虎鲸有足够的运动量,同时也要观察它们的身体状态、是否愿意配合。虎鲸游动时,保育员还需要在前后场不断跑动跟随,这些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早已令他们对严寒不那么敏感。
腾空跳跃的虎鲸?孟雨涵摄
每天至少1.5小时的虎鲸展演,是杨晓宇和同事们工作中能被游客看到的部分。在展演和互动背后,他们有大量的后台工作要做。
每天一早,他们上班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给虎鲸体检:测肛温,观察它们的眼睛是否有神、身体有没有明显变胖,每周还会称一下它们的体重、每月一次大体检。
园内的四头虎鲸“饭量”很大,每天要消耗掉总重余公斤的饵料。这么多饵料的化冻、搬运、投喂,都由保育团队完成。“一桶饵料大约25-30公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拎着饵料桶全场跑,强度很大。现在整个团队19个人轮班,很少有休息的时候,不少同事都有腰伤。”
检查虎鲸的牙齿状态?孟雨涵摄
为了确保虎鲸的食品安全,每次进入饵料间前,保育团队工作人员还要先进行鞋底消毒,然后喷洒消毒剂、用水冲洗地面,对整个饵料间全面消毒。另一些时候,保育员们也和虎鲸玩水球,给虎鲸搓背、按摩;晚上也要安排3名保育员值班,保持对虎鲸的全天候监测养护。
刚刚落户的“新上海人”
工作虽然繁重辛苦,杨晓宇却由衷地喜欢动物。工作中常年与虎鲸打交道,他在家里还养了三只猫、一只兔子。对海昌海洋公园内四头朝夕相处的虎鲸,更是感情深厚。
外人眼中“傻傻分不清楚”的四头虎鲸,杨晓宇却如数家珍:体型最大的“迪伦”性格憨厚,对保育员的配合度最高,偶尔还会和其它虎鲸“争宠”;个头不大的“饼干”是虎鲸群体的首领,她带头听从指令,其它虎鲸就会跟随,这也符合虎鲸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聪明伶俐的“朵拉”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保育员在水池边打扫,其它虎鲸视而不见,她却可能乜斜着眼悄悄观察人类活动;内敛慢热的“肖恩”,时不时也会来点“小叛逆”……
正是这份对动物的喜爱,令杨晓宇从年入职开始,就一直在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坚持了下来。“团队里大多是90后,有些人进来干了几个月就离开了。这份工作比较辛苦、职业发展的空间也有限,能长期留下来的,都是真正喜欢动物的人。”杨晓宇说,保育团队里其他时间干得长的伙伴,也已经待了三年。
“冲滩”的虎鲸享受杨晓宇“按摩”??孟雨涵摄
为了迎接春节黄金周的客流高峰,杨晓宇和同事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最近一个月,保育团队人员每天都会参加1.5小时的培训,从站姿、手势到面部表情,都有专门的形体师指导。“站姿要求是‘天鹅舞步’,身体站直、面带笑容、状态自信,我们也在尽量朝这方面努力。”杨晓宇说,节日期间园区游客增加后,预计虎鲸展演可能会增加场次,保育员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展演之外虎鲸的活动量。
可以预期的是,春节黄金周一定会比平时更忙,但杨晓宇早已习惯这样的过节状态。来自河北沧州的他,已经连续5年没回家过年,家人也很理解他的工作状态。
杨晓宇给饵料间消毒?孟雨涵摄
不过,今年春节对杨晓宇来说,还有些不太一样。年就来到临港新片区工作的他,从最初的一名普通动物驯养师成长为虎鲸保育团队领班,在临港新片区试点片区代表性企业目录外紧缺、急需技能人才的自主评定和推荐工作中,他历经重重考核后,于去年12月顺利落户上海,成了一名真正的“新上海人”。
落户后的杨晓宇有了更多愿望,希望两年内和女友买房、结婚。今年春节,他也会和女友一起在上海过年:“准备和朋友们带上各自的家属,一起去外面聚餐吃一顿!也希望年后新招聘的一批同事能尽快到岗,缓解现在人手比较紧张的状况。”
栏目主编:李宝花
本文作者: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