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利洪学前教育概念的混用与澄清 [复制链接]

1#
确诊白癜风诱发的原因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20693.html

学前教育:概念的混用与澄清

张利洪

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摘要:学前教育概念是学前教育研究和相关制度构建的基点,然而当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等概念的混用容易误导其他领域、乃至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与判断,影响相关知识谱系分类和相关*策与法律的严谨性。本文讨论了学前教育诸概念的混用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厘清诸概念混用的现状后分析其形成原因并予以澄清。造成学前教育诸概念混用的原因有学前教育学内部缺乏身份危机和学科意识,翻译不当,规范与事实不分等。澄清学前教育诸概念需要学前教育研究者树立和强化学前教育研究的学科意识,增强其身份认同;规范翻译,厘清学前教育的外部边界;合理确定学前教育的内部范畴,慎用广义与狭义之分。

关键词: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学校教育;学科意识;

作者简介:张利洪,男,四川洪雅人,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西华师范大学年度英才科研基金项目(17YC);

原文引用请下载:张利洪.学前教育:概念的混用与澄清[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34(02):39-44.v

学前教育概念是学前教育学术研究和相关制度构建的起点,“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最重要的共同思维基础”[1],尽管学前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当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等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这种分歧势必影响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影响其他领域、乃至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与判断,影响相关知识谱系分类和相关制度立法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然而,学界对此问题呈现两种取向:此问题不是问题;此问题虽是问题,但无伤大雅。本文将讨论学前教育诸概念的混乱认识及带来的后果,在厘清现状后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应对思路。

一、学前教育概念混乱认识及其后果

(一)学前教育概念内涵部分的待确定

在学前教育学教材和工具书中,学前教育概念基本获得一致的认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高师教材认为“学前教育是指从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2],在其第二版中,“学前教育指的是对从初生到6岁左右,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3]1。其他两本较有影响的教材大致认为学前教育就是0~6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4]。“学前教育(preschooleducation):对出生至入学前儿童的教育。”[5]然而,这样的共识并不意味着学前教育概念的内涵已经获得明确的认同。在这些定义中如何理解“初生”、“出生”和“0”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出生”即“胎儿从母体中分类出来”(第页),但无“初生”的直接条目,仅有“初生之犊”(刚生下来的小牛,页)。若照此的话是无法区分“初生”和“出生”的,“初”有开始和原初的意思。“初生”可以解释成受精卵形成的开始。这样“初生”和“出生”就可获得完全不同的合理解释。“0”既可理解为初生,又可理解为出生。如果将学前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对出生至入学前儿童的教育,那么,显然胎教是不能包括其中的。一方面,我国具有丰富和有益的传统胎教资源;另一方面,现代遗传学、优生学的研究表明,胎教和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密切相联,实施胎教,有利于提高下一阶段的教育质量。因此,这种理解不利于学者去研究和借鉴国内外人类社会多元的胎教资源,也不利于合理拓展学前教育研究的边界。

在继承和批判前辈的认识成果基础上,笔者曾提出:学前教育即“从受精卵形成到正式进入学校教育之前该时段内通过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方式影响儿童的系列活动”[6]。这个定义虽然较好地解决学前教育概念曾经存在的对象界定不清,揭示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但是这个定义仍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刚刚形成的受精卵胚胎存在教育的可能吗,二是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的可能条件在于其具备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教育的生理基础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初步形成。在母亲怀孕的第4周,胚胎第一个形成起来的就是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初步形成和大脑的初步发育使得教育具有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和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载体。教育的心理基础是指教育开展时胎儿应具有初级的心理活动。感知觉是发生最早的心理活动,这开启胎儿认识世界的大门。研究表明,在胎儿第4周的时候,眼睛开始形成,视觉开始产生,第8周时,视觉神经已经形成。根据这些成果,教育的最早可能性应确定在第8周以后的胎儿。关于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将在后文中讨论。

(二)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吗

现行的学前教育学教材中较少提及早期教育一词,但该词在大众和传媒中的使用不低于学前教育一词。截止年,我国已有35所高校开设了早期教育专业。早期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是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好事情。早期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去向来说,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很小。这种现象需要去追问究竟何为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与学前教育是何种关系。

什么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earlyeducation):及早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培养的一种教育思想、思潮或措施。其年龄界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指学前儿童的教育与学习;有的泛指从出生到小学低、中年级这一时期的教育与学习;有的指从胎教起。”[7]在这个界定中,早期教育的外延大于或者等同于学前教育的外延。另一种观点认为,早期教育即“对0-3岁的孩子进行的教育。还有如下几种解释:指早期儿童的教育,包括婴儿时期的教育和幼儿时期的教育;指学前3-6岁儿童的教育,即幼儿园教育”[8]。在两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早期教育也持不同的观点。“早期教育是针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教育”[9],“对0岁到3岁的婴幼儿进行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即称之为早期教育”[10]。上面关于早期教育的四个定义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早期教育是对0-3岁的孩子进行的教育;早期教育即对3-6岁儿童的教育;早期教育是对0-6岁儿童的教育,其外延与学前教育的定义完全一致。这些纷繁多变的观点使得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关系无法确定。相比早期教育概念定义的混乱不堪相比,大家对幼儿教育的理解相对稳定。针对这些问题,有人专门撰文指出,“学前教育”实为“幼儿教育”(荣司平:《中国社会科学报》,年7月30日第期)。针对此文的观点另有论者指出,“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不同(杜成宪:《中国社会科学报》,年8月22日第期)。“学前教育”实为“幼儿教育”的论调的合理性是从实然的角度所说,一方面在标明学前教育(0-6岁儿童的教育)的诸多教材中几乎都是幼儿教育(3-6岁儿童的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策和立法中几乎仅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