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rczy/教师资格证倒计时4天
林林归纳了教师资格证常考的简答题
快速记忆,冲刺学习
中小幼各学段都有哦
01中学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简述*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1)*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③*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④*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⑤*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促进*治民主化。
③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治服务。
④完成年青一代的*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治经济制度;
③文化传统;
④人口。
(2)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9.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0.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1.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美育的内涵及任务
(1)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13.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14.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15.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1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17.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8.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19.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20.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