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活自理能力
本章导引
幼儿园进门处张贴着“来园五件事”。每天幼儿一进教室就要先换鞋、整理衣服,然后将晨检健康牌插到自己名字的位置。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幼儿而言,却要付出极大努力、达到一定发展水平才能做到。如何解读幼儿生活自理行为及其原因、有效地提供支持。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不同生活自理动作的发展对个体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既有任务意识的因素,也有动作技能的因素。教师对于学前儿童生活自理概念的认知、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了解、相关教育策略及其运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特征并且实施教育支持。本章将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第一节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概述一、生活自理能力的概念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全面提高,即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感受自己的成长,树立自立意识,养成自已做事的好习惯,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二、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
?下表为部分国家和地区《学前儿童课程标准》中生活自理内容
?下表为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生活自理能力内容
比较国内外重要文件中对于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目标,可以发现有几个共同之处:一是侧重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大多为自己照料自己生活和劳动的内容,要求儿童能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澳大利亚的“在个人卫生、营养、自理(进食、穿衣服、洗手、刷牙、如厕)等独立能力发展”。二是具有具体性、真实性和重复性,都是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例如进食、穿衣服、洗手、刷牙等每天都在重复发生且时间长,是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表现例举都是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例如用勺、筷吃饭。这也反映了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是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三、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性、责任心和自信心会生活、能自理是独立生存、学习和创造的基础与前提,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摆脱对成人的过度依赖。在此过程中,应培养学前儿童的责任感、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个性品质。研究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毅力,他们不善于适应周围的环境,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遇到生活中的新情况往往采取退避和依赖的态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积极性。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学前儿童学会承担个人责任、初步体验承担社会责任。1岁后儿童的自主意识就会逐渐萌发并日益增强,整个学前阶段儿童都有学习做事的愿望和积极性,也具有做事的身体条件,不愿凡事由大人替他做主,更喜欢自己动手,承担最初的个人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5、6岁儿童开始期待更具有挑战性的劳动,在为班级集体或者家庭服务的过程中,体验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尊重学前儿童的自主需要,帮助他们学会生活自理以及初步的服务他人的能力,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具有照顾好自己、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奠定对自己、对人生的信心。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减少成人的保育工作量、建立班级集体生活的作息和秩序的手段,以此为目的开展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是不可取的,这种高控方式看似有效,实际上损害了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和独立性的养成。(二)促进学前儿童精细动作发展和脑的发育学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精细动作、工具使用、视动协调等动作技能的发展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以刷牙为例,学前儿童需要掌握刷牙的操作程序、控制好口腔肌肉尤其是舌头防止把刷牙水吞下去、能够照着镜子或者通过牙刷感知牙齿的空间位置,通过手部精细动作打开牙膏盖、取合适量的牙膏、握紧牙刷、控制牙刷在口腔内上下左右地转动,以上一系列的动作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指挥控制下,通过躯干、眼睛、手、手臂等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只有手部动作技能的控制协调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学前儿童才能有效地完成口腔的清洁任务。又如在蒙台梭利课程中,将各种倒水活动列入她的“日常生活练习”,她认为倒水不仅有助于他人,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自己小肌肉的发展,促进手眼协调等小肌肉动作技能的发展。(三)有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既是健康教育的领域,又是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认识,需要打破仅仅局限于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模式,明晰其在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中的价值观,认识到它是人类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宗旨。种种研究证明,由于生活方式具有可控性和长期性,而学前儿童行为可塑性大,学前阶段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最佳时机,对于其一生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未来能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关键之一在于人生最初几年中的发展和教育。生活自理是在生活中进行的,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密切相关。我国学者顾荣芳提出有助于学前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含八个方面:保持个人清洁;规律生活;平衡膳食、按时进餐;锻炼身体;注意安全;配合健康检查;适度表达情绪;关心环境卫生。这些内容既属于保育范畴,也是生活自理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者在照顾儿童、传递健康生活方式时,儿童在体验、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字整理:澧县学前教育教师(夏丽春)工作坊
文字来自:柳倩周念丽张晔主编《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