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下午,市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接到电话通知,巡警发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孩子,正准备将孩子送到福利院来。该下班的工作人员没有回家,留在单位等待接收这个孩子。
2月21日,记者在儿童福利院见到了这个刚刚有了名字的女孩儿——小雅(化名)。她大概一周岁多,小脸红扑扑的,眼神略有些茫然,显然是还没有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医院方面的检查结果刚刚出来,孩子各项指标都正常。”接到这个消息时,负责保育工作的副院长杜文珍总算松了一口气。
市儿童福利院组建于年,前身是市福利院儿童部。如今,这里收养着20名因各种原因被遗弃的儿童。他们往往都患有先天性疾病,其中还有一部分生活无法自理,完全依靠保育员照顾,有的孩子无法与保育员沟通,保育员就得费尽心思去理解孩子想表达的意思。这些孩子普遍年龄偏低,偶尔有一个得了头疼脑热往往就会传染一大片,所以医护工作也是大问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的刘喜凤说,没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人做不了这份工作,因为这需要全身心投入,并且持之以恒。
在这里,总有一种舍不得和放不下
“这些年,前后也送走了不少孩子,心里总是觉得舍不得,毕竟天天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是有感情的。”谈到这些孩子的去向,杜文珍感慨道。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有一部分长大后继续由国家供养的,会转入市社会福利院,另外还有一部分被爱心人士收养。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尹佳文,一个纤瘦的女孩子,今年只有23岁,是这里最年轻的工作人员。她从事的是脑瘫患儿的康复工作,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短期不能见到效果的治疗过程。她说,自己两年前开始带一个走路都不扎实的孩子做康复训练,如今,这个孩子自己已经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上下楼了,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抱着和她一样的心思:“整天脑子里想的就是这些孩子,一刻也放不下。”
◆◆◆◆
儿童福利院位置偏僻,待遇微薄,工作又是两班倒,一般人不太愿意干。平时有什么事情都是全院上下一起动手,领导也不例外。当天下午,院长李强带人来到福利院附近的新楼打扫卫生,这座楼是为改善儿童福利院条件而新建的,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院里计划“五一”以后搬家。大家擦地板、挂窗帘,忙个不停。想到要搬新家,最开心的可能要数护士小金了,她望着崭新的器械柜、药品箱欢喜得不行。负责医护工作的副院长林玉兰则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核计,新食堂的餐桌虽然漂亮,但还是做个桌布遮起来好些,脏了也好清洗:“干这个工作,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什么都得考虑到才行。”
◆◆◆◆
欢迎来到通化通~~~
《通化日报》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