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寄语
刘旭东,汉族,男,广东省揭阳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教育学会普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教学名师;入选甘肃省“领*人才”工程和甘肃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编著7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以及省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获全国教育科学成果奖、两次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多次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
教育学科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有蜚声海内外、扎根教育实践的鸿学巨儒,有人文荟萃、名师辈出、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品质优越的学科平台和专业智库,有丰富多彩、开放共融的团学活动。百多年来,我们已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坚守在教育战线的栋梁之才,这里必将成为有志青年成就梦想的新的家园。
教育学院今年计划在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学(2+2培养模式,入学2年后可自主选择修读教育学或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招生。为特殊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机构以及中小学培养能够从事教学、教育管理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理论水平、教育实践能力、教育信息素养以及良好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专门人才。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强烈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困境会锤炼意志,更是我们得到自我提升与成长最好的时机。期待灾难过后,春回大地;天涯咫尺,共享平安。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是实现青春梦想、谱写人生华章的事业,我们能够通过教育去创造一个美好并有温度的未来社会。期待能够与各位同学们在阳光明媚的师大校园里同行。
学院简介
1
西北师范大学借洋务兴办新学之潮,肇端于京师;在民族抗日救亡之际,辗转于城固;因西北振学崇教之需,勃兴于陇原。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是学校渊源久远、学统深厚的教学单位之一,其名称历经京师大学堂“教育门目”课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攻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等多次变化,学科门类渐趋齐全,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至年,教育学科获批甘肃省优势学科。年,教育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年,学校遵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和电化教育系的基础上组建了教育科学研究院;0年6月,电化教育系从教育科学研究院分出独立设置,教育科学研究院更名教育科学学院;4年6月,更名为教育学院,同时在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教师培训学院,与教育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2
学院设有4个专业教学系:教育系、学前教育系、特殊教育系、教育管理系。设有9个教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数学教育研究所、英语教育研究所、文科综合教育研究所、理科综合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所。
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甘肃省教育发展研究院、西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殊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现有1个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其中教学论为年获批),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9),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7),1个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论),3个校级教学团队。
3
教育学院英才聚集,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自建校始,先有李蒸、李建勋、胡国钰、李秉德、杨少松、刘问岫、陈震东、王明昭、吕方、郭士豪、景时春、沈庆华、赵鸣九等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奠定学科发展坚实基础;又有胡德海、李定仁、万明钢、王嘉毅、王鉴等知名专家栉风沐雨,薪火相传,进一步推动学科快速发展,使教育学院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教育学科的人才高地。
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工名,其中专任教师86人。现有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7人,副教授37人,讲师18人,助教4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6人。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59人,博士学历率为68.6%,还有5名教师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6人。、共有学生人,其中博士生93人,研究生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共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本科生人。
学院80%的专任教师具有境外学习进修经历。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甘肃省领*人才”,4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10人入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之星资助计划”。
4
教育学院以“立德树人”为灵*,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适应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引领与推动西北地区师范教育改革,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服务于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出了郭戈、田慧生、王嘉毅、曾天山、张铁道等百余名教育界领*人才和一大批教育事业骨干,特别是培养出了“长江学者”王鉴、全国第一个藏族教育学博士巴登尼玛、全国第一个裕固族博士安雪慧。教育部有位前任领导曾言:“正是有了西北师范大学,我国现代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一千多公里;正是有了西北师范大学,我国优质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一千多公里”。近五年来,学院培养本科、在职教育硕士和农村教育硕士多人,其中80%以上在民族、农村地区从教,深受各地教育行*部门和学校欢迎。
5
学院积极贯彻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决定,主动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挑战,率先开展教师教育改革,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改革教育实习模式,形成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与香港大学联合开展“学生体验学习课程”项目,实施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生访学计划。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在线课程资源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成适用、够用、好用的教师教育在线混合式课程群,搭建了能够满足多样化学习与教学需求、功能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打造了具有西北师大特色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课程与教学体系。进入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
6
学院以教育学优势学科建设为契机,坚持传承教育学科优良传统,坚持具有高尚学术情操、宽广国际视野、深厚本土情怀、富有创新精神、出色实践能力与科研潜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导师遴选、培养与考核,制定二级教授领衔学位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加强方法论课程学习,拓展课程类型,实施“研究生学术月”“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提升计划”“海外研修计划”“博士生学术沙龙”等计划,稳步提升了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质量。
7
学院立足西北,站在学科前沿,围绕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要,建构现代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大力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教育理论研究高地、人才培养重镇、*策咨询智库作用,为西北乃至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引领与推进了西北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凝练了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特色与优势,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高水平、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学院教师主编的《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成为全国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培养的经典教材。王鉴提出的“课堂志”研究范式拓展了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视阈,万明钢提出的“混合双语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双语教育模式的困境,被学术界高度认可。近十年来,学院出版学术著作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余篇,承担各级各类项目余项,获得科研经费0余万元。获得国家级、省级奖90余项。
学院数十位教师参加并成为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核心学术支持团队,构建了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发展与高校合作的学术支持模式;学院教师积极投身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在女童教育、课程改革、课堂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形成了具有原创性、本土性、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学院教师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