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学、家庭*策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国家层面性别秩序和福利国家体制如何共同形塑儿童照顾*策,进而塑造儿童照顾模式。本文结合埃斯平-安德森和南茜·弗雷泽、沃尔特·科比的分析框架,从性别角度构建了女性就业/照顾关系的理念类型和现实模式,从就业和照顾、“商品化”和“去家庭化”角度讨论女性和国家的关系,并依据福利国家体制,选择瑞典、法国、美国和韩国作为现实模式来分析各国的儿童照顾*策。同时,运用量化和*策分析,讨论各国在收入补充、时间弥补与托育服务供给方面的状况,并评估各国儿童照顾*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儿童照顾*策的历史、特点及其目前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分析框架中的位置,并提出相关*策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家庭对于照顾的需求增加,而随着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从照顾者变为工作者[1],照顾的供给减少,原有的照顾供需呈现失衡状态,出现了所谓的“照顾赤字”或者“照顾危机”[2]。这种照顾危机具有全球性和跨国性,不仅因为国家、劳动力市场和家庭之间存在着制度性分离(disjuncture)[],更因为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公民的权利建立在其经济活动的角色基础之上[4]。各个国家照顾危机的具体状况,除了与国内的*治和经济条件有关之外,也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在全球照顾链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有关[5]。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儿童照顾方面还是在老人照顾方面,都可能面临照顾危机。但是两者有不同的根源:前者是照顾需求没有增加,而照顾供给在减少;后者是照顾需求在增加,而照顾供给在减少。虽然从照顾的供需平衡来看,老人照顾危机可能更为严重,但是由于儿童作为公共产品或者社会投资品的特性,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儿童照顾危机依然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