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大家好,我是快乐育儿的王荣辉Grace!
爸爸走路看手机
4岁男童被卷入车底
近日,江苏张家港,一位爸爸带着4岁的儿子散步,边走路看手机,完全没留意到孩子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车行道上。
结果,走在前面的孩子不慎被一辆突然驶来的面包车撞倒,3秒卷入车底,瞬间把周围的路人都吓坏了。
所幸的是,由于面包车底盘较高,加上送医及时,目前孩子并无大碍。
最后,经过交警认定,面包车驾驶人负事故全部责任。
然而这个认定结果,广大网友并不买账,还有人认为司机太冤,走路看手机的男孩父亲,才是最应该为这场意外负责的人。
(上下滑动查看网友评论)
而且,在记者后续跟孩子父亲电话沟通时,他的回应似乎还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只将这件事的责任归咎到司机身上。
讲真,看完新闻后我对小男孩未来的人身安全感到无比担忧,虽然这次有惊无险,但下一次,就难说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
我在你眼前呼救
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过马路时,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过马路,自己只顾低头看手机,让孩子在马路上乱窜。
结果就这一低头,其中一个孩子被一辆行驶的汽车撞飞,前后不过30秒的事。
一位宝妈带一个三四岁大的娃到水上乐园玩,只是宝妈站着在玩手机,孩子则在她面前玩水。
很快,宝妈终于意识到孩子不见了,于是急忙找到孩子,万万没想到,找到孩子时已经溺亡了。
回看监控,原来孩子在扑水挣扎的时候,就在离宝妈后面三四米地方,而她正沉迷发朋友圈,对儿子求救一事浑然不知。
这边,一位粗心的爸爸因为忙着回客户几条信息,孩子跑开了也不知道,等他回过头时发现孩子已经失踪了。
最后出动大量警力四处寻找孩子,就在孩子失踪的第10天,终于找到了,然而,活蹦乱跳的小男孩已成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年在湖南株洲,一名3岁的小男孩,从私家车上溜下来,向马路对面跑去,被疾驶而来的货车瞬间碾压。
与此同时,孩子他爸正在车旁玩手机,完全没发现儿子从车上下来。
只要在网上随便一搜,类似的惨剧比比皆是。甚至在春节期间,有不少家长,因为「扫福字」,愣是把孩子弄丢。
孩子出事后,涉事家长总会无比诧异和后悔:
“我只不过是看了看信息.......”
“他就在我前面,我就发个朋友圈......”
“我只是修了一下图片,孩子就不见了”
“我也不想....怎么会想到我看手机的两分钟孩子就没了...”
.......
殊不知,他们抱的一丝侥幸,便是孩子仅存的一线生机。
在全国各地,几乎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1小时,不断有孩子因为家长玩手机,疏于监管而出事,这一现状似乎无法避免,只能不断呼吁再呼吁,好让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世界正在惩罚
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家长
纽诺保育园之前接收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柔柔(化名),柔柔入园时已经一岁八个月大了,但日常一些很简单的短句都不会说,比如“妈妈我要饭饭”、“老师我饿”、“要尿尿”等。
要知道,可爱多2岁初的时候就已经能和我们吵架了??,一岁八个月仍无法好好说简单句子的话,说明孩子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
更令柔柔父母头疼的是,他们发现孩子一点儿也不亲自己。据他们说,虽然每天都陪在柔柔身边,但只要他们呼喊孩子,孩子不热情,也不回应,连望向他们的眼神也充满陌生和冷漠。
当时他们很担心,怀疑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医院检查,检查结果都无大碍,最多也只是稍稍缺少了维生素。
后面经过一番入园前的深入调查后,我们了解到,虽然柔柔的爸妈经常陪伴孩子,但陪伴的方式仅仅是在孩子身边待着,更多是自己在刷手机,在他们看来,只要娃能看到自己,自己能确保孩子的安全和正常饮食就够了。
却没有意识到,在孩子面前长时间玩手机,其伤害比孩子见不到他们更大。
多多七八个月学爬走的时候,我当时想给她用手机播儿歌,刚掏出手机解锁,想打开音乐应用时,多多迅速爬过来,小手用力一挥,直接把我没握紧的手机拍掉。
可爱多的反应让我顿时愣住:那么小的孩子竟然会对手机起“敌意”?!
接着,为了测试一下多多对手机的反应,我又把手机捡了起来,重复刚刚的操作,可爱多见状,直接缠进我怀里扑腾撒娇,让我只好放下手机陪她玩。
后面,我和办公室的妈妈们交流起这件趣事,才发现原来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宝宝身上,有的宝宝是通过哭闹引起父母注意,有些是直接“明令”禁止父母玩手机,有的甚至会乱砸东西反抗。
可想而知,哪怕不到一岁的小宝宝,也能通过父母的日常行为判断出:爸妈一旦拿起了手机,便不跟我玩了,于是把手机当“敌人”。
久而久之,孩子会失望,因为被“冷落”,孩子的情绪、说话的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都会一并受到影响。
等到孩子长大后,除了跟父母“有样学样”沉迷玩手机后,也会因为习惯冷漠而出现性格缺陷:无法共情、缺乏边界感、漠视亲情,之后逐渐被手机侵蚀心智。
“拜托你们放下手机”
“陪陪我好吗?”
至于柔柔,我们通过后期的接触和观察,总结出孩子不是不爱说话,而是因为父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让柔柔产生孤独感,长期以往,她便对父母失望了。
当时实在没有办法的柔柔爸妈,在邻居的介绍下了解到保育园,于是把孩子送来我们这里,看看是否有改善。当时,我们园区的老师都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