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静静幼小衔接做得早,妈妈在她读大班之前便开始学别人,安排孩子上辅导班,听网课,学习一年级的内容。幼儿园毕业后,不少古诗小姑娘都倒背如流,百位以内加减法也得心应手,为此妈妈颇感欣慰。
刚进小学的第一个月,静静觉得老师讲的内容索然无味,因为自己早就都学过了。慢慢地,静静上课开始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妈妈得知这个情况后便找孩子质问,小姑娘竟说“我不用听也会啊,妈妈放心,考试我肯定满分”。
一周后的月考成绩却让所有人大失所望。语文出现许多拼写错误,数学也因粗心大意丢分,最后分数都在80分以下。妈妈意识到不能再放纵孩子,不然这尾巴不知道翘多高去了。那之后,妈妈时刻督促静静,上课认真听讲,不能骄傲自满,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好在,问题发现的及时,在老师和大人的共同引导下,静静端正态度,开始虚心好学。
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那些被要求“提前学”的孩子通常显得优异拔尖。家长们沉浸在喜悦中难以自拔,而没像静静妈一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小朋友的一些坏习惯。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加,问题开始慢慢暴露,高年级之后父母们便发现“孩子的成绩怎么忽高忽低,甚至骤然下滑。”
殊不知,幼小衔接最重要的并非提前掌握学科知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前做好适应小学的生理和心理准备才是关键。
、让孩子提前适应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性
生理上,要求孩子有更强的自理能力和体能支持。幼儿园以保育为主,知识为辅。小学则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安全为重。
园所老师会跟在宝宝后面,提醒穿衣,喝水,帮忙擦汗,喂饭,但是到了小学,老师无暇顾及孩子挑食、忘带课本、不能保管好学习用品等坏毛病。因此,家长要提前培训子女学会整理收纳,独立自理,以及自觉约束个人行为。
另外,幼儿园上课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课程内容可以分成小片段陆续进行;而小学每堂课持续到40分钟,期间学生必须坐在原位认真听讲,不允许随意走动,这就需要孩子有一种能坐得住的体能。家长在入学之前可提前训练,譬如,没画完画就不可以看电视,没听完绘本就不能乱跑,时间上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心理上,幼儿园切换到小学生涯的过程中同样面临巨大挑战。幼儿园采取的是鼓励、宽容的教育态度;小学则有严格的教学安排和进度要求,为此孩子就面临着要完成“任务”、要接受“考核”,要遵守“纪律”等问题。参差不齐的学生被老师统一鞭策,学习方法、教学要求、以及规则意识上的强调等心理差异让他们产生不适,紧迫,甚至压抑的感觉。“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进步的阶梯”,帮助子女养成坚强乐观的品格极为重要。
、科学做好入园准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讲过:在幼小衔接中,首要且关键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要想子女顺利渡过这个时期,并且在小学可以“走得稳”些,以下几个建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具体表现在孩子的耐心与信心。耐心靠积累,教育非一蹴而就之事,家长要先稳住自己,不要急躁。信心是让孩子热爱学习的一个动力,如果经常遭受打击,容易让小朋友产生自卑感,进而出现厌学心理,觉得自己永远不被看好。
第二点:锻炼手部力量和精细动作
父母盯着练字,孩子写得太多心生烦闷,字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丑。被训斥后,小家伙还不忘找个借口“写太久了,是笔在“龙飞凤舞”,与我的手无关。”
教育部门户网站的宣传片《科学做好入园准备》中讲过:父母不要执着于小孩练字,而应在日常生活和玩耍中,有意锻炼他们的手部灵活性和肘,腕关节的平衡协作,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点:适当训练数学思维
适当的知识储备在幼小衔接中却有加分作用。而对于数学这门学科,关键不是“多做题”,而是数学思维的形成。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有意识地接触,明白数字的概念,进而理解一些基础的数量关系。
譬如,将一个西瓜切成4块,和将这4块西瓜合起来,最后都是一样,告诉孩子这就是“等量关系”,相比冗长的文字叙述,这样直观的教育方式反倒立竿见影。
第四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容包罗万象且具有工具性,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文字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而想要学好语文,最基本的便是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说,即便孩子还不识字时,也要让他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看书的途中,不少娃儿就像囫芦吞枣般快速翻阅或者是跳行跳字,任意翻到想看的地方,此时家长就要及时引导,带着孩子一页一页地看,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乐趣。
结语:
当然,每个小孩都是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家长可以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补差。小学是孩子求学生涯的起点,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身心做好准备提前适应,步入学校后能有一个是好的开端,自由舒适的傲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乐此不疲,那幼小衔接便是成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