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希望你善良,但善良中一定要有锋芒
周末的时候,带着大宝和小宝去菜市场买菜。
在菜市场入口的地方,看见这样的一个情景:二个健壮的中年夫妇跪在地上,旁边竖着一块牌子,大意是“女儿患了重病需要用钱动手术,希望大家能献出一点爱心帮帮可怜的女儿”。
这样的一幕,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场吸引了不少人的停留,并且很多人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而当我看到这个情景时却有些嗤之以鼻,这年头为什么这样的把戏仍然在上演?稍微动点心思就知道,这是个假的事情。
可这个假的事情,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上当呢?
我想,这是基于[人性的善良]。
就在我快速推着孩子从他们身侧通过时,大宝问我,“妈妈,为什么他们跪在地上,还有人给钱给他们?”
我经常带大宝去菜市场买菜,他有碰见过那些身体不全的人在向路人要钱,我们甚至也有给过,但是直面这样很健康的人,在路边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行乞,他很少见过,哪怕见过也没有像今天这样问过我。
我知道孩子对这样的事情开始好奇,是他生长过程必经的一个事情。
且,我必须好好给孩子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不要出现像之前在上保育员培训课上,那个老师的孩子一样。
因为,那个老师在日常教导孩子要尊老爱幼,碰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一定的帮助。
但是,她却忘记告诉孩子,那些帮助的对象,应该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披着弱者的皮囊,实际上却是不想吃苦、不想劳作就能轻松获得财物的人。
所以,当她的孩子有一段时间总是问她要钱去给路边上一些看似可怜的人,就比如有像文章开头那对健壮的中年夫妻类型,她就知道之前教导孩子的行为有需要去改善的地方。
虽然教导孩子帮助他人是好事,但是不区分谁是正真需要帮助的人就给予帮助,那么就会助涨那些轻松就能获得钱财人的内心。
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对金钱的认识和管理。因为孩子给予他人帮助的钱,都是父母赚的,不管给予金钱的多少,都是一笔支出。
且,孩子也会对这个社会中“假弱者”和“真弱者”的人区分不清。
什么是假弱者?
我认为是通过语言、道具把自己假装成一个弱者的形象。
假弱者的目的是什么?
通常是通过弱者的形象去博取他人的信任和同情,再去进行牟利。
直白来说,就是消费他人的同情和善意,去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就如同上文的那对中年夫妻一样,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出现这样的事情,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守在孩子病床前去照顾孩子,哪怕缺钱,也会通过其他途径想办法去筹钱。
而不会像这样,跪在地上,举个牌子,旁边播放哀伤的音乐,等着他人的帮助。
总的来说,这样的假弱者,总觉得这样不费力气的钱特别好挣,因为不要拥有学历,不要长时间的去劳作和付出,就能获得眼前快速、不错的收益。
佑佑兜兜妈妈有话说:
其实这件事情很小,但是在孩子开始建立起社会秩序感,开始融入这个社会时,父母很有必要让孩子对这些事情有一定的了解。
你可以教导你的孩子保持内心的善良,但是无论何种善良都应该带着一点锋芒。
为什么说一定要告诉孩子,你的善良要带着一点锋芒?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成人向你的孩子问路并要求让他带路的时候,被你灌输着乐于助人的孩子,他身上的这种善良反而会害了他自己。
因为善良不带刺的他根本不会去探究,我只是一个孩子,为什么陌生的人会请求我的帮忙,而不去找更厉害的警察叔叔背后的原因。
还有一部分的父母会觉得,不要过早的告诉孩子这个社会的险恶,要给孩子建立起绝对的安全感,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更加自信,对这个社会心存善念。
但我不这样认为,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受挫的能力、抗压的能力很弱,甚至有出现自杀的行为,这多半是做父母的过度干预和过度保护孩子所造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温室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对现实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变得很差的原因。
而当孩子接受、改变不了现状后,就会更进一步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且发生一桩桩无法挽回的悲痛。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明白,在育儿路上,我们能对孩子做到的是:尽可能的引导,而不是包办。
我们要让孩子领悟到,生活虽然到处都有温暖,但也不可忽视黑暗的存在;
我们大部分人生活的很幸福,不缺吃穿,但是也要看见和善待那些底层生活得很艰辛的人;
我们哪怕心存善良和美好,但也不可善良得没有任何锋芒。
毕竟:
锋芒是自爱也是自保更是自救,只有好好爱自己,保护好自己,关键时刻才能救到自己。
且你心中有爱,学会爱自己,那么,才能将你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