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霜秋季节,香山10万株*栌,叶红似火。游人到西山览胜,一般很难想象,这里还是我国慈善教育的发源地,这里的皇家别院、古刹名寺,曾经是数千孤贫儿童的乐土,是他们的家。
香山慈幼院由辞任归隐的民国总理熊希龄于年在静宜园遗址上创建,曾庇佑了超过名孤贫儿童。在一个灾难频仍的时代,他不仅勉力维系着孩子们的生命和尊严,还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环境,让孩子们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培育出健全的人格。
20世纪20年代,熊希龄院长与学生们在一起合影。
“天堂一般的学校”
“现在的香山公园,当年是我们的。那是天堂一般的学校,有着美好的传统。”方亭今年已经95岁了,仍头脑清晰、平和淡定。她的记忆里有峥嵘岁月中,用红色电波迎来北平解放的潜伏经历;有《北京晚报》创刊时,自己作为元老的辉煌一笔;而深扎脑海的,是她那“玩疯了”的童年。
她是不幸的,3岁丧父后就与寡母相依为命;她又是幸运的,香山慈幼院不仅收留了她,还收留了她的母亲,作为慈幼院的保育员。
在她幼时的眼里,蒙养园简直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蒙养园即慈幼院的幼儿园,园址在今天的香山蒙养园宾馆。原址两侧门联是:“生生如己所生”“幼幼及人之幼”,横书“蒙以养正”。这表述了幼儿教育的方针,意即给幼儿以正确的启蒙教育,并且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以后的人生积累正气。
步入园内,70人的小幼儿园,花团锦簇。除了日常设施,还设有小农村、小买卖街、小厨房、小*械室,甚至还有个养着梅花鹿的动物园。孩子们冬天滑冰,秋天登山,夏天游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养育得红润结实。
不仅是方亭,到蒙养园参观的美国记者团也大吃一惊,认为这里较之美国所办的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记者们甚至预言,倘若能一直坚持不懈,香山慈幼院将来会成为“世界幼稚教育之模范”。
轮椅上的洛林今年95岁,她比方亭晚进香山慈幼院几年。年,她的父母和两个兄弟在18个月间先后死于肺结核,唯一的妹妹也失散了。她被姑姑送进了香山慈幼院,入读小学部二年级。此时学校已经创办12年,经过了创业期、发展期,可说是到了最好的时候。
蒙养园里住的是4岁到7岁的孩子。美国专家来蒙养园参观后,认为当时蒙养园的水准跟美国不相上下。
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所学校也颇豪华。不仅校园风景如画,还有玩具陈列馆、音乐馆、体育馆、室内体操场、溜冰场、跑马场、球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而她的老师,大多是北京、天津师范学校的高材生,还有不少是归国的留学生。
“香慈的条件固然好,但条件再好,如果没有爱,也难治孤儿的心病。”洛林刚入香慈时,麻木到完全无视香山的风景,以及学校的良好设施。
金俊如老师发现,这个面*肌瘦的小女孩,从来不跟人说话,也不跟小朋友们玩耍,只是精神恍惚地边唱边哭。学校教唱的歌里,她只哼《孤儿歌》。
“咱们学校,凡是真正的贫困孩子或是孤儿,才能作为‘正生’,若是有父母或有钱人家的孩子,不但交学费,而且叫‘附生’。以前我们还不能断定你是真正的孤儿,所以要进行了解。从现在起,你算是咱们学校的‘正生’了。”金老师这番话让洛林在沉默近两个月后,第一次开了口,她没想到,“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学校,把孤儿当‘正生’。”
后来,洛林发现班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正生,有些人的故事比她还凄惨。而那些“附生”的父母,不是达官显贵就是社会名流,齐白石和周作人的孩子都是她的同班同学。
在香慈的制度里,“正生专以孤贫为限”,费用全免,占总数的95%。富家子弟需要缴纳学费,而且只能叫“附生”。要饭娃和富家子在同一屋檐下,同吃同住,但正生因为更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