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场娃娃长征,从延安走到北平,战争中
TUhjnbcbe - 2023/8/3 21:08:00

大家都对红*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非常熟悉,这次转移使得红*的有生力量得以保留,创造了世界*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实在解放战争时期,我*还有一次“长征”,这次“长征”丝毫不比十几年前的那次难度小,这便是延安育保院的战略转移。

在三五九旅的护卫下,延安保育院的大量儿童成功转移到了北平,无一掉队。能取得如此成绩,必不可缺少的便是我*的领导。

当时延安保育院的工作人员甚至喊出了“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口号。

由于解放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热度远远大于后方,所以这次战略转移很少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在那个时代,它的影响力同样巨大。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次“娃娃长征”。

01战火中的延安育保院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我相信,任何一个“八零”“九零”后,都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但是大家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其实这首歌最早就是出现在革命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其实是所有在延安的儿童保育院和托儿所的统称,在战争年代,这里一共养育了多名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栋梁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年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迁往了延安,在与国民**队作战期间,大量红*将士在战争中牺牲,*中央决定一定会替这些英雄们善待他们的孩子。于是将烈士的遗孤接到了延安,由组织统一抚养。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的铁蹄很快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华夏大地笼罩在战火之下。无数的家庭因为战争破裂。

而在战争中,所受到最大伤害的便是儿童,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就曾经这样描述过当时的中国:“被鲜血染红的大地上,到处都能听到儿童无助的哭声。”

儿童的哭声引起了时任武汉妇女组组长的邓颖超的注意,邓颖超马上召开了“抢救儿童”座谈会,并提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儿童保育会,全力救助在战争中遭受摧残的儿童。”

为了建立保育会,邓颖超还摒弃*派之争,拜访了冯玉祥夫妇,恳请他们加入到救助儿童的事业中来。

冯玉祥虽说是国民*将领,但是深明大义,于是便同意了他们的建议。邓颖超的计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儿童保育会正式成立。

邓颖超牵头成立了保育会,但是却把会长的职位交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宋美龄的地位,从而扩大儿童保育会在战时的影响力。当然,也是为了让蒋介石安心,以免受到蒋介石的刁难。

在邓颖超和宋美龄的号召下,全国有一万多妇女参与了对儿童的救助,在抗战期间儿童保育会共救助了名儿童。

伟大作家郭沫若就曾经对儿童保育会进行过赞扬,“邓颖超等人的努力,使得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保留下了性命。”

为了积极响应儿童保育会,我*在陕北也建立起了儿童保育院,也就是延安保育院。毛主席、朱德等我*的重要领导人为此共捐赠了元,边区*府机关捐赠元,这才使得延安保育院正式建成。

在抗日战争时期,保育院接收了大量烈士的骨肉,比如刘志丹、方志敏、毛泽民、蔡和森、谢子长等。

还有一些在战争中救助的百姓的孩子,这些孩子都被赋予了具有时代烙印的名字,如张抗战、杜卢沟桥、徐九一八等等。但是无论来自于何处,无论出身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延安娃”。毛主席还亲自为延安保育院题词“儿童万岁”。

在延安保育院建立初期,共收容了57名儿童,19名工作人医院的护士以及边区保育会分会的秘书,最初的人数并不多。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柳林院址的房屋逐渐开始不够用了。

加上当时的日*已经占领了临汾机场,现在的地方极有可能遭到日*飞机的轰炸。于是保育院就从柳林迁到了安塞县的小草峪村。没过多久,日*果然派出的7架飞机对延安进行了空袭,这次转移使得孩子们躲过了一劫。

后来,越来越多的*员,知识分子因为战争,开始来到了延安,这些人在延安找到了自己甜蜜的爱情,结婚生子,给延安地区带来了“婴儿潮”。

但是当时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二八团”,即凡是年满28周岁,超过5年*龄的团级干部,都会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或者是其他根据地进行**工作。

这就使得延安地区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于是我*又建立起了第二所保育院。在我*的精心照料下,这些孩子茁壮成长,这让即将奔赴战场的优秀*员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保育院中,保育员成为了“延安娃”们共同的“妈妈”,平时“妈妈”们带着孩子们学习知识,学习我*的的历史。课余时间,就带着大家做游戏,“妈妈”们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教孩子们如何在战争中保护自己。

“炮弹来了要趴下”、“敌机来了要卧倒”,这些基本的战争生存技巧都是“妈妈”们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教给大家的。

延安当时的物资极为匮乏,“妈妈”们时常带着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去野外挖野菜,回来后大家一起做饭,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很快乐。

这些孩子,有好多父母都是刚刚在战争中牺牲,在保育院里,大家的生活非常愉快,他们很快就摆脱了失去父母的痛苦。

当时“丢手绢”是孩子们最常玩的一个游戏,保育院的文化教员鲍侃就为孩子们编写了《丢手绢》这个歌谣。当时的作曲家关鹤岩听后觉得非常有趣,还亲自给《丢手绢》谱了曲,从此这首儿歌便流传到了今天。

就这样,保育院的孩子们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本以为和平从此会降临在华夏大地上,可是蒋介石并不这么想。

02炮火中辗转三千里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与美国勾结,利用其海空*将部队运输至全国各个位置,为内战做准备,一面与我*进行重庆谈判,来给部队准备时间。

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等人为了不给蒋介石落下话柄,决定前往重新,进行谈判。但是在谈判途中,蒋介石毫无诚意,不接受组建“联合*府”的提议,尽管最后达成“双十协定”,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蒋介石随时都可能将其撕毁。

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内战。由于之前有美国帮助运输兵力,国民**队很快就对我*的中原解放区完成了合围。

我*奋力突围,虽说最后突围成功,但是自身损失惨重。在这之后,一直与国民**队进行运动战、游击战。蒋介石虽说占据着全国的主要城市,但是兵力损失十分严重。

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开始计划对*中央所在地陕北发动攻击。在内战刚刚打响的时候,朱德总司令的夫人康克清就预感到延安势必会遭到国民**队的围攻。

于是来到了院子里,找到了保育院院长张炽昌,“张院长,能不能安排人手制作一批能够安放在马背上的木床啊?”

“现在大战在即,哪有时间做那些东西啊,战士们都在忙着训练,准备迎接蒋介石的进攻呢。”张炽昌虽说是保育院的院长,但是其实曾经是一个*事干部,深知一场恶战即将到来。他这么说也可以理解,制作这些东西确实优先级不够。

“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祖国的未来吗?我曾经也是*事干部,后来才转做妇女儿童工作的。打仗之前,我们必须确保这些儿童能够安全转移,他们身上有着红色的基因。”康克清见张炽昌对于这项工作有地处情绪,于是耐心地为他分析这件事的重要性。

于是,张炽昌安排了几个老兵,去山上砍柴,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制作出了一批能够安装在马背上的木床。

年冬天,国民*名将胡宗南率领*队向陕北开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队,*中央决定放敌人进来,与敌人进行打游击。

但是,要打游击战,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陕北根据地的非战斗人员必须转移,尤其是保育院的这些儿童,只有他们全部安全撤退,战士们的手脚才不会被束缚,才能放开手,狠狠的揍国民**。

张炽昌当时赶做的一批木床终于派上了用场,转移过程中,年龄小的儿童需要用这些木床和牲畜来运输。张炽昌非常佩服康克清的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当时延安保育院的儿童刘松柏在晚年回忆称:“撤退前,康克清‘妈妈’还来到了保育院进行了动员,她给保育院的叔叔阿姨们下达了‘路上大人在,孩子就要在,大人不在,孩子们也要在’的命令,保育院的叔叔阿姨们都齐声喊‘行’。”

“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这不仅仅是当时康克清下达的命令,这更是所有保育员们的心声。他们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早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延安,这不仅仅大人心中的革命圣地,这更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在经过充足的准备之后,“延安娃”们在保育员和旅的护卫下,开始了漫长的转移之路。

孩子们无比留恋这片净土,时不时的回头看看曾经的快乐天堂,“妈妈”们不停的安慰孩子们,“我们还会回来的”。

当时放在马背上的小床成为了孩子们的摇篮,解放*部队中急缺牲畜,但是为了转移儿童,他们将宝贵的牲畜全部贡献了出来。

年龄大一点的,就跟着部队步行,小一点的就在“摇篮”里前行。由于孩子们的体力有限,所以队伍只能走走停停,当敌人追得不紧时,就让孩子们找安全的地方休息一段时间。

在转移途中,经常会遭遇国民*飞机的空袭,孩子们会像之前做游戏那样趴下,躲避飞机的攻击,“妈妈”们经常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柔弱的儿童。

一次空袭中,一个男孩被飞机丢下的炸弹吓得到处乱跑,保育员刘巧兰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一把将男孩扑倒,这才把他的性命保住,但是自己却受伤了。那一年,刘巧兰也才仅仅13岁。

当时保育院的亲历者邢立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当时国民*的飞机经常空袭我们的队伍,旅的战士们就用机枪对飞机进行射击,掉下来的子弹壳,我伸手就能捡到。”

就这样,孩子们躲过了多次空袭,无一伤亡,但是队伍中的骡马却损失的不少,战士们和保育员们只能亲自背着物资或者年幼的儿童继续前进。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索,张炽昌让队伍化整为零,分小组行动。当时延安保育院教科*支部书记程宜萍带着六个孩子和一个警卫员前行。

当渡过汾河上一座浮桥时,骡马由于走路不稳,连牲畜带人一起掉进了河里。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河水虽说结冰,但是很薄,冰冷的河水几乎瞬间能让一个成年人失去知觉,更何况是孩子。

程宜萍只顾救助离自己最近的孩子,最终有四个孩子获救。由于当时程宜萍还要保护大量的重要文件,所以是在腾不出手来再去救剩下两个。

然而,那两个却是她自己的孩子,程宜萍看着身后的汾河痛哭流泪,可是没有办法,部队还要继续前进。幸亏旅的一个战士挺身而出,将程宜萍的两个孩子救了上来。好在两人只是呛了点水,经过抢救后脱离了生命危险。

为了避开国民**的视线,张炽昌大部分时间会选择走田间小路,这就难免会遇到野生动物的袭击。尤其是狼群,它们来无影去无踪,非常善于伪装,往往是当你发现它时,已经不是只有一只向你扑来。

当时的环境下,大家不能点火把,因为一旦有亮光,国民**队就会包围过来。所以战士们只能保持高度戒备,警惕狼群的攻击。

枪声同样会引来敌*,如果遇到了狼群,战士们只是用手里的木根与其搏斗,在旅的战士们和保育员们的保护下,孩子们避开了无数危险。

这一路除了国民**队,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一路上,有多处连绵不断的山峰,这支队伍不得不翻过这些山峰才能继续前进。

冬天的寒风非常刺骨,由于翻越山岭的过程中,孩子们不能再呆在马背上的木床里,这样一旦牲畜滑倒,后果不堪设想。保育员们把孩子们裹在棉被筒里,用麻绳绑结实,背着孩子走过一段段坎坷的山路。大家的脚上都磨出了不少血泡。

那个季节,崇山峻岭之下一片荒芜,大家几乎不可能在野外得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但是队伍里所剩的干粮已经不多了。

于是大人们省吃俭用,节省口粮,绝不让孩子们受冻挨饿,但是大家依然面临着温饱问题。于是张炽昌便找老乡购买粮食,由于国民*多年的剥削,老百姓们的余粮也不多,费了好长功夫才凑到半斤面粉。

张炽昌亲自动手给大家做了一碗面汤,这顿饭的原材料只有老乡们众筹的白面以及几块冰化出来的水,但这已经是“长征”路上最好的一顿饭了。

年1月,在傅作义的带领下,北平和平解放。*中央马上通知保育院迁入北平,9月24日,延安保育院的全体成员终于登上了前往北平的火车。

这场旷古未有的“娃娃长征”总算结束,孩子们在“马背的摇篮”里度过了艰难的三年,在我**民的保护下,辗转三千里,竟然无一伤亡,无一掉队。

建国以后,延安保育院被教育部正式命名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当年的那批参加过“娃娃长征”的儿童们都已经慢慢长大成人,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直奋斗在新中国建设的第一线。

时光荏苒,延安保育院这个名字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事业,但是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的接班人始终没有忘记“马背摇篮”的故事,始终传承者他们的红色基因。

“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这句宏亮的口号始终在祖国大地上回响。

我是史海魅影,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场娃娃长征,从延安走到北平,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