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育学》于近期正式出版,这是一本关于天然林,主要是天然次生林的保护与经营著作,它重点论述了我国天然次生林向优质乔林转变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凝结了中林联智库专家侯元兆先生、中国林学会陈幸良秘书长以及其他多位专家学者、中林联团队的共同智慧!
本书提出,林分类型的转变是次生林经营的核心理念,把天然次生林确定为矮林、中林、乔林三大类型,每一种类型又都区分为幼龄、中龄和老龄三类,并给出了与各类型相关的概念,及各类林分的转变模式。关于我国天然次生林的分类定义和经营技术,是继承和发扬了四十年前某些老一辈林学家们的林学体系,并借助西欧的林学体系,依据事实,在他们的林学基础上的创新。面对占全国森林面积60%的天然林资源,我们如何去经营分类?不同类型的次生林应该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怎样做才是既保护和培育了森林又利用了森林,实现森林经营的可持续?我们对天然次生林经营的几乎所有困惑,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除理论和理念外,本书重点解析了两个案例。一个是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以下简称“木兰林场”)的各种低质次生林和低质人工林向优质乔林的转变。木兰的次生林转变经验已经大面积推广,人工林的近自然转变也已显示出了天然化的初步成果。另一个是山西省交口县结合矮林、中林经营生产食用菌菌棒的案例,已证明矮林、中林的转变式经营,完全可以长久保障全县的菌棒原料需求。交口县案例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短周期物料生产和长周期大径材培育有机融合进次生林转变过程的新林业模式,令人高兴的是,内蒙古科右前旗也在实验将短期的物料生产与长期的森林培育相结合的做法。相信这将是今后各地天然林经营的可行之路。
本书观点对于正确引导和建立科学经营天然次生林的理念和模式,寻找最佳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该书的出版,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为从事森林生态经营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依据,为社会公众了解和研究天然次生林提供了基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