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走进上海的小区,每当太阳落山前,您总能看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着孙孩的场景——或是拉着小车带着孙女在小区转悠,或是领着刚下课的孙子回家吃饭,或是与其他爷爷奶奶在小区广场闲谈:“我家宝贝昨天晚上哭的啦,一夜没睡。”;“我家没哭,发烧了,昨天深夜送到儿童医学中心,把我急的啊。”在就在此刻,往往很难在小区看到孩子家长的身影,因为他们还在公司忙碌地接听电话,开会,写文件,也可能还在晚高峰的地铁里……
合作育儿现象愈发普遍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多种因素下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二孩家庭的增加,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育儿公共托幼机构缺乏的背景下,双职工家庭的父辈寻求祖辈参与家庭合作育儿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的“新常态”。
从家庭内部因素看,家庭经济基础客观上需要祖辈参与家庭幼儿教养。在快节奏高消费的上海,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家庭仍然需要夫妻双方全职就业,仅凭一方的收入还难以支撑整个家庭的支出特别是子女的教育。
最后,从社会保障支持体系看,一方面,市场化幼托机构收费高昂,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普惠性的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尚未建立。
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祖辈参与家庭合作教养,已经成为了当代双职工家庭应对父母双方工作而无法承担全部教养责任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祖辈参与家庭教养能够有效为父辈分担育儿的重担,能够让父辈家长在投入工作后尽量减少后顾之忧,同时对于祖辈而言也能在育孙中获得情感慰藉。
祖辈拥有丰富的教养经验、充沛的抚育时间、平和的人生态度,这些因素能够促进幼儿更健康地成长。然而,生活中两代家长因为在育儿育孙上的不同点进而演变为分歧、矛盾,继而甚至影响家庭关系的例子却屡见不鲜。
由于两代家长生活时代、自身经历等的巨大差异,祖辈与父辈因教养理念、教养行为等的差异与父辈发生矛盾。
这种差异集中表现为以父辈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育儿观”和祖辈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育孙观”,这也因此使得两代家长在合作育儿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两代家长如果不能通过良好的互动处理好合作中的分歧与矛盾,则会影响家庭育儿合力的发挥,不仅影响亲代之间的和谐,也使得儿童在父辈与祖辈间的差异化育儿理念与方法中无所适从,继而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笔者曾对“祖辈教养”界定的含义是祖辈参与家庭儿童早期教育,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一种现象。祖辈教养的水平对幼儿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家庭教育氛围。
“祖辈教养”与“合作育儿”都包括祖辈参与家庭孙辈的抚育的含义,但“合作育儿”的含义更加宽泛。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合作育儿”具有两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祖辈与父辈合作育儿,合作是谓语,育儿是宾语,在这里,合作是共同育儿的方式。第二层含义是:育儿是动词,合作是副词,即祖辈与父辈共同育儿要不断提升合作的效果。
研究发现,国外祖辈与父辈合作育儿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幼儿的父母工作繁忙、不同类型的家庭危机。国内合作育儿的原因则区分城市和乡村,其中,城市合作育儿的因素包括年轻人生存压力大、幼儿保育费用高昂,乡村合作育儿因素包括传统文化以及农村父辈外出打工等。
比如,国际长寿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英国为孙辈提供托儿服务的祖父母人数大幅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儿童的父母工作量大、工作或加薪压力大。
国外、国内研究者都强调祖辈与父辈合作育儿可以有效减轻女性的压力,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概率,帮助父辈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国内学者同时发现,代际在世界各地,这些祖父母中的许多人正在为时间贫乏的母亲和父亲填补空白。实际上,他们是代理父母的新队伍,他们在培养下一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Ichino和DeGaldeano根据时间使用的数据表明,通过祖父母的努力,年轻父母将不再难以协调照顾孩子的责任和带薪就业。
根据祖辈在育儿承担的教育责任、两代家长合作育儿理念的冲突等将合作育儿划分为不同角色,大体上分为两类观点。
一是认为部分祖父母依然承担部分社会性教育责任,代际合作育儿的角色呈现多样性。另一类是代际合作育儿呈现“严母慈祖”格局,祖辈仅承担“保姆”“帮忙者”角色,在话语权上处于边缘位置。
有些家庭祖辈完全退出孙辈的社会性教育领域,只负责饮食健康;也有些家庭代际间育儿观念和行为差异较大,祖辈父辈互不相让,代际冲突较为频繁。我们要看到代际分工的多样性,部分祖父母依然会承担社会性教育责任,这就需要其进行科学育儿知识的学习。
在代际合作育儿情境下,代际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通过祖辈与父辈之间的沟通、交互、体验,促进了两代人之间在合作育儿领域的相互反思与协作,提升了两代人合作育儿的成效。
代际学习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了代际双方在共同解决育儿分歧中的协同能力,有效地增强了代际双方在合作育儿上的成效。一方面,以转化学习为应用载体,在外在或内在触发性事件的诱发下,促使祖辈逐步摒弃了“经验育孙”中的不利成分,促成了祖辈与父辈在技能到观念上的全面合作;
另一方面,以社会学习为应用载体,增强了祖辈与父辈对合作共识的认知,在榜样学习下习得彼此在合作育儿上的优势。在代际学习作用于两代人合作育儿的进程中,转化学习的影响是起主导作用的。
在共同育儿中促进自身的成长。小宝外婆以“适时的提醒”作为自己在合作育儿中发挥作用的载体,帮助父辈转变育儿方法中的不恰当方法,改进育儿的方法。父辈以“共同陪伴”为方法,促使祖辈理解自己的育儿理念,无形之中促使祖辈转变了“外婆为上”的角色观念,实现了两代人在合作育儿实践中的成长。
祖辈与父辈在幼儿辅食喂养等方面依然存在分歧甚至是冲突。尽管祖辈与父辈在某些育儿问题上依然各执一词,但难能可贵的是,代际双方秉承“求同存异”的精神,能够包容彼此不同的育儿观念与行为,在保持对分歧的不同看法基础上,以对方的优势为着眼点,尽量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在冲突的旋律中觅得了合作的乐谱,在两代人之间达成了相互尊重与信任,在冲突中包容,在包容中学习,形成了“冲突包容型”合作育儿家庭形态,找到了在冲突之下双方合作的路径,就合作育儿达成了共识。
因在日常观察中发现第一个带的孙辈在父辈家长的教育影响下发生的改变,祖辈全面反思回顾了带第一个孙辈时在儿童自理能力、规则意识、性格养成等方面的育孙观念与方法,并对此进行了深刻总结,由衷称赞父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充分肯定父辈在育儿中的主导作用,并在带第二个孙辈时,一改往日的“经验育孙”中的不恰当做法,在抚育第二个孙辈中习得了科学育儿的要义。
祖辈与父辈在儿童习惯培养和身心健康上的分歧看,“养”和“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祖辈在“养”的过程中,忽略了“育”,会造成与父辈在合作育儿上的分歧与矛盾。
从祖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看,尽管5个家庭祖辈家长的学识层次以及家庭内部矛盾分歧存在差异,但祖辈均充分认同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充分支持父辈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祖辈搁置了争议,以“求同存异”的战略眼光支持父辈教育的主体性责任。但对于支持父辈发挥主体性责任并不是一开始就自然形成的。如4号家庭的祖辈在经历了“乱用药、孩子打人”等诸多外在事件的不良后果影响下,在祖父辈的代际互动中逐步更正了自身原有育孙观念与方法中不适切的部分,在观念和行动上支持父辈在合作育儿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第三,从父辈对祖辈教养价值性的判断上看,绝大部分父辈家长都充分认可祖辈的贡献,认为祖辈在合作育儿中的角色对于父辈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这种互补作用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分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是祖辈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及安全上的监管是对上班族父母的补充,第二个层次是祖辈的爱是对父辈“规则养成”的教育是一种补充,第三个层次是祖辈的适时提醒是对父辈不当教育方法的补充。父辈家长站在祖辈的角度上,调整了自身在合作育儿中的角色定位,秉承同时向祖辈学习的态度,在合作观念层面提升了与祖辈育儿合作的成效。
祖辈的教养对父辈的教育的互补作用是不以祖辈的文化水平为转移的,文化程度较低的祖辈,至少也能在第一个层次予以父辈支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三种层次的认识并不是每一个父辈家长都能看到,如3号开心妈妈认为认为祖辈对孩子的“宠爱”是对父辈教育效果的干涉,而不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