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这所保育院,用爱与生命铸造了红色摇篮
TUhjnbcbe - 2023/11/7 20:31:00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www.pfzhiliao.com/

“妈妈,我在这里等你,等你归来的消息。”“亲爱的孩子,每当蒲公英在,就是妈妈也在。”

这是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中的台词,这部剧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延安儿童保育院的故事,从年第一次登台,至今已经演出了多场,被称为延安“泪点最低的演出”。延安保育院》共分为四幕:回家、成长、转移、东渡,留下了岁月的清晰记忆,重现了生命镌刻的不朽誓言。

《延安保育院》剧照

这部剧取材于延安革命时期,*中央为哺育和培育革命下一代而创办托儿机构的历史故事,用保育院这样鲜为人知的历史视角,反映了当时的保育员和孩子们的真实生活情况。

救救孩子,托起希望

战争是残酷的,当疯狂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的躯体时,那些战火中的儿童最为悲惨。他们有的一出生就没有了爸爸妈妈,流离失所,举目无亲;有的落入日寇魔掌,受尽了折磨与摧残,甚至有的孩子被教化为奴,充当战争的炮灰。

根据年9月的《大公报》记载,中国儿童在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以来的十几个月内,遭到日本*队残酷杀害的至少有10万以上;因侵略战争而流离失所的至少40万以上。而在内迁的万难民中有难童万,等待救济的至少10万。

宋美龄随后在《妇女生活》上也刊发了救济难童的倡议文章:“我们怎么能够任他们去流浪,变成乞丐,变成匪徒,谁不应该去救济他们,救他们出水深火热的苦难,帮助他们成为有作有为的国民,将来也担负起捍卫国家复兴民族的一部分责任呢?”

年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城,3月份在延安城南的柳林村办起了延安托儿所,额定收容前方将士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婴孩20名。延安托儿所成立四个月之后,七七事变爆发,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年3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成立,旨在救助战难儿童的慈善机构,理事长是宋美龄。不久,陕甘宁边区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选举宋庆龄、何香凝、邓颖超等13人为名誉理事,杨芝芳任会长。10月成立陕甘宁边区分会所辖第一保育院,又称延安儿童保育院,杨芝芳兼任院长。

延安儿童保育院是中国共产*为了解决奔赴前线将士和中共中央、*区领导人子女以及烈士遗孤子女的抚养、教育和生活问题,解除他们后顾之忧而兴办的学校。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对下一代成长的关爱,这些孩子是革命的后代,民族的未来。

用爱与生命铸造的“家园”

为扩充托儿所,改善与开创边区儿童保育事业,边区*府确定每月为边区保育院拨出经费和开办费。新的幼童入院不久,大家发现托儿所的容量还是不够,于是决定在延安托儿所的基础上,干脆筹建一所更大规模的机构,目标是能够收容名儿童。经过紧张奋战,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宣告成立,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延安第一保育院。

扩充后的儿童保育院为了保证幼儿有较好的生活条件,门窗安装了纱布和铁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份用具、床和被褥。视年龄不同,有牛奶、鸡蛋、代乳粉、麦片、大米稀饭与蔬菜等食品。为了使在延安保育院中生活的孩子都能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育院给每个班都配了专职的生活指导老师,对在保育院的儿童的衣食住行都进行了统一的安排和统一的管理,对刚入院而患有贫血、沙眼、肺病、皮肤病等症的儿童都给予及时的治疗。

正是因为保育院每一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用全部的爱与关怀打造出温暖的“家”,孩子们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度过了平安的童年。

马背上的“摇篮”,孩子们的长征

年8月,延安女大托儿所、中央统战部托儿所并入保育院,原院部所辖保育、教导、卫生、总务4股扩编为4个科,增设乳儿班。杨芝芳被任命为保育科科长,负责管理、筹措经费,协调领导儿童保育教育工作。边区保育生无不敬仰这位慈祥的杨妈妈,她一生从事着*的儿童保育、教育事业。

年,陕甘宁边区遭受国民*的*事封锁和经济封锁,物资极度匮乏。保育院全体工作人员主动放弃总会的薪俸,将之全部用于儿童保育,也难以弥补经费上的不足,保育院迎来建院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反封锁战斗号召,保育院全体人员投入大生产运动,让肉、蛋、豆腐、粉条、面食均能调剂供应,并能保证婴儿部、乳儿部乳品食物的供应。同年,院部所辖保育、教导两科,合并为保教科,明确提出“保教合一”教学原则,该教学原则至今仍备受推崇。

年9月,胡宗南部发出要进攻延安的信号。*中央传达出要求保育院撤离的指示,并强调说,这些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一定要全部安全地带到目的地。即使道路艰难,保育院的各个岗位的同志制定了一系列的转移方案。在战火纷飞的年月,既要考虑翻山越岭的艰辛,又要防备敌方的围堵,加上孩子们年龄小,体质弱,转移困难可想而知。

《延安保育院》剧照

梁汉平老人是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孩子,曾经历了大转移,当年只有五岁的他,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那是一列长长的骡马队伍,每头牲口的背上驮着两个小木床,孩子们就睡在小床里。保育员们随队伍跑前跑后地来回查看,看看驮床里的孩子们被子有没有盖好,是不是蒙住了口鼻等等,每个孩子都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这就是“马背摇篮”称呼的由来。

年9月25日,也就是开国大典前五天,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孩子们跋涉多里路,终于重新回到中央身边,个孩子也安然无恙。这些孩子在解放战争中谱写了一首属于孩子们的“长征史诗”。

延安保育院、保育小学、延安第二保育院等在中国革命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在中国教育史上也非常少见,而在这些保育院中,很多保育员都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又是非常优秀的育儿人才,她们肩负起了托起革命希望的重任,是一群杰出的女性。

为之奋斗的事业

在时间长河中,这些从战争年代以残垣断壁为教室、以*土为黑板的“红色摇篮”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当年拖着鼻涕的宝宝们,现在都已两鬓斑白。

保育院的老师们用他们的爱与生命,献身到了革命中的保育事业。她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她们的故事,让如今的托育工作者记住了坚持的初心。

近些年,中央和地方*府关于加强托育工作的各种*策密集出台,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体现出来*对托育工作的越来越重视。作为托育工作者,应该坚定信心,增强荣誉感、使命感,坚定相信,“深业幸福家”从事的是一份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个家庭都有意义的工作。

孩子的安全、成长和幸福,是托育工作者一生为之奋斗的事情,也是“深业幸福家”一直为之坚持和努力的事情。

来源:深业幸福家托育审读:孙世建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所保育院,用爱与生命铸造了红色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