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早期教育应从儿童接受的实际水平出发,采取
TUhjnbcbe - 2025/2/8 17:23:00

#孩童教育#

什么是早熟、晚熟和早期教育?为什么会出现早熟与晚熟的差别呢?

某护士学校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智力测验,有位女同学智商(1Q)是分,据了解她过去是智商70分以下的智力低下儿童。

这位智力测验者不相信这位女同学的变化。当问到教师时,也感到这是很奇怪的现象。经了解,该女生入小学时的智商是70分以下,后来教师们一直认为她是一个智力低下儿童。

时隔8-9年之后,再进行智力测验得知,该生的智力水平并不低。这位女同学智力发展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儿童在幼年时期的智力发展与其同龄人比较,超过这一年龄阶段的叫早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早熟与晚熟的差别呢?

第一,除生理发育上的差别外,也与儿童接受的教育和教育方法不同有关。

第二,儿童在幼年期,可能成绩优秀,绝顶聪明,父母对这样儿童抱有希望。及至到了中学时期,学习上平庸无奇,到头来与常人没什么两样。

这与父母对他们不再继续进行适当的教育与培养有关。不难看出,无论是早熟还是晚熟,一方面要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有适合他本人发展的环境和教育条件。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基础条件而言。

而适合他本人发展的环境与教育却是后天的、人为的,也是力所能及的。只要父母有意设置良好的环境和注意对儿童的教育,期望他作成为“聪明儿童”是完全可以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到从婴幼儿时期就要有意识对儿童进行教育。

可是,一提到早期教育似乎关键就在一个“早”字。既然早,于是在婴儿时就开始进行教育。而“教育”却被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知识教育,教识字,教算术,甚至在很小的年龄就要他们背诵诗歌。

如果教育只是单纯去识字、做算术题的话,到头来,本来一个聪明的孩子,也会变成呆头呆脑的“笨蛋”。

应该说,早期教育不单纯是知识教育,而是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教育,但更重要的是使儿童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从中发现儿童的“聪明才智”所在。而且早期教育应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丰富多彩的有刺激的环境是使儿童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人曾经做过如下实验:将一条出生不久的小狗放在一个空箱子里饲养,半年之后,又把这条小狗放回同胎生的小狗群中。发现这条小狗与众不同,它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好奇,好动和活跃,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多年。具体地说:

①情绪反应激烈,如碰上一个骨头,吹胀了的气球,同龄的狗都无动于衷,走开了事,而这条久居空箱的狗就显得十分焦躁不安。

②智力落后,这条久居空箱的狗对迷津测验与正常狗相比,它的成绩远远落后于正常狗,而且多少年来都有此差距。

③不合群,不关心,而对它离开原先居住的空箱子以后所处的环境表现出强烈的兴奋状态。虽然,上述是对动物实验的结果,但从中也给予我们启示:有些儿童不怕“生”,人越多,越在集会的场合闹得厉害。成年人往往把这种现象说成:“这孩子有闯劲”,“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将来有出息!”

当然,也可能冠之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苗子。”其实,这类儿童很可能早期是在单调环境里成长的,一旦处于众人集会的场合就异常兴奋。本世纪三十一四十年代的专家对儿童保育的看法是:儿童在成长期间应任其成长,但要避免过分的刺激。

今天认为这种观点已属陈旧。因而从早期就给予儿童丰富多彩的刺激,可促进儿童的正常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早期教育应从儿童接受的实际水平出发,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