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天,北京军区司令秦基伟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秦基伟接起电话之后,电话那头传来了毛主席之女李敏的声音。
原来,李敏打电话给秦基伟,是为了感谢他对自己的帮助。听完,秦基伟语重心长地对李敏表示,遇到困难不要自己扛,并对她进行了安慰。一番话,说得李敏泪流满面。那么,李敏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对于李敏,秦基伟是熟悉的,她是毛主席和贺子珍同志的孩子,以前受毛主席接见的时候,秦基伟曾见过李敏,对这个小姑娘,他的印象是可爱、文静,同时他也知道李敏的独立性很强。
而李敏的这些性格,与她的童年经历有莫大的关系。李敏出生的时候,红军刚到达陕北不久。由于在长征途中,贺子珍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这使得李敏在母体没有吸收足够的营养,导致刚出生的她瘦弱无比。
赶来看望李敏的邓颖超,怜爱地叫她:小娇娇。一旁的毛主席忙说:就叫“娇娇”,这样李敏便有了“代号”:“娇娇”。
只是有人叫她“毛娇娇”,有人叫她“贺娇娇”,其实不管叫什么,她自己当时什么也不知道,她的正式名为李敏,而这是更久以后的事了。
李敏一直保存着小时候的照片,并时不时就要拿出来看看,如果有朋友来看望她,她还会指出照片中的自己,然后笑得两眼眯成一条缝,说:“瞧,这就是我当年的尊容,瞧她笑得多么傻!”
其实,别看照片中的李敏笑得傻,但那时的生活却充满了艰难与辛酸。由于李敏当时无法理解的原因,妈妈贺子珍生下她的第二年,就离开她和爸爸毛泽东去了苏联。而又由于革命的艰难,一岁多的娇娇,开始被寄养在一户老乡家。
虽然李敏享受着山区农家别的孩子同样的“待遇”,却基本失去了父母的关怀,用李敏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是个不是孤儿的‘孤儿’!”。
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李敏又被送进了著名的延安保育院,过起了集体生活。每到星期六,就是保育院孩子们与父母团聚的日子。
但李敏却没有这样的记忆,一个又一个礼拜过去了,李敏始终没人来接,她总是和保育院的叔叔阿姨们,没滋没味地度过礼拜天和节假日。
其实,毛主席何尝不想和他的乖娇娇过节呢?但作为部队的最高统帅,他要思考的更多,这使他无法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小家。
不过,毛主席没有忘记娇娇。年,李敏在父亲的安排下,和朱老总的女儿朱敏等4个孩子,乘坐飞机,前往苏联学习。
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存在,李敏等人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到达了苏联。李敏在苏联见到了贺子珍,这是她记事以来,第一次见到妈妈,因此直到晚年,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与母亲见面的场景,这也成为了她少有的幸福的回忆之一。
李敏记得,妈妈贺子珍见到她时,不止一次高兴地故意问她是谁,来苏联做什么。当李敏说自己是娇娇,来找妈妈贺子珍时,贺子珍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在贺子珍身边,李敏享受到了久违的亲情,但这份享受是短暂的,因为不久之后,苏德战争就爆发了,全苏联的生产和生活都乱了套。
李敏和妈妈贺子珍生活在没有暖气的房子里,当时气温达到了零下30度,屋里都冷得结了冰,物资供应也很少,每人每天只能领到一点点的黑面包。
虽然日子艰苦,但好歹还在母亲身边,也算是在战争年代,在异国土地上享受了天伦之乐。可惜这种日子没过多久,李敏的生活又起了变化,妈妈贺子珍被送到苏联的东方大学学习,那里不能带孩子,学习任务也很重,于是只好把李敏送到国际儿童院去,这样李敏又过起了没有亲人的艰苦生活。
离开母亲后不久,李敏便得了肺炎,因为战争时期缺少医药,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眼看李敏呼吸微弱,浑身都抽搐了起来,医生认为她已经没救了,便要把她送到太平间去。
这时,贺子珍赶到了,她一把从医生手里抢过女儿,紧紧抱着女儿,不管医生说什么,她都不松手,最后硬是把女儿抢走了。
带回女儿后,贺子珍变卖了自己仅有的值钱的衣物,换回一些奶粉、冰糖和牛奶,就用这些东西一口一口喂李敏,李敏居然活了下来,又调养了一段时间,竟然都可以下地走路了。
然而,儿童院的人见李敏已经恢复健康,便要求她立马回儿童院去。贺子珍作为一个母亲,自然知道女儿的身体是个什么状态,再说就是已经好透,她也不想再让女儿孤独的去儿童院了。
因此贺子珍说什么也不放李敏走,情急之下,就和那些人吵了起来,结果那些人竟然说贺子珍疯了,要把她关到精神病院去。即便招人如此污蔑,贺子珍也不愿意让李敏离开,最后她竟真的被关到了精神病院。
这下,李敏真的成立“孤儿”,她艰难地在苏联生活着。直到年,王稼祥夫妇在苏联,分别找到了贺子珍和李敏,这才让她们骨肉重逢了。
不久,在王稼祥的安排下,李敏和贺子珍还有岸青等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结束了在苏联那不堪回首的生活。
回到祖国后,李敏并没有第一时间见到毛主席。事实上,由于前往苏联的时候,李敏的年纪还不是很大,所以她对父亲毛泽东的印象并不深,她甚至都不敢确定毛主席是不是她的父亲。
直到母亲告诉她,毛主席就是她的父亲,并且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口承认,李敏才终于确定:共产党的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就是她的父亲。
年,李敏终于见到毛主席。此后,李敏就留在了父亲身边,享受着缺失了数年的父爱。在李敏的心中,毛主席是一位亲切的父亲,但同时也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他要求孩子们都不要搞特殊,并有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
比如李敏想要爸爸陪她去上海看望母亲,因为她从没一个人出过远门,有些害怕,但是主席却明确表示,她已经是个大娃娃了,不能要人陪了,自己去。
虽然有时候,李敏觉得父亲严厉得有些“狠”了,但是这却很好地激发了她独立自主的精神,再加上童年的经历,养成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正是她后来遇事都选择自己扛的主要原因。
毛主席和李敏
年,李敏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敏的心里也有了意中人,他就是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
孔令华和李敏认识很久了,他们彼此了解,情投意合。李敏很想得到父亲的祝福,于是不久便将心中的秘密告诉了爸爸。
毛主席非常赞同这桩婚事,还打算亲自为女儿和孔令华,主持婚礼。毛主席亲自拟定了,参加婚礼的人员的名单,除了身边的工作人员,还有邓颖超、蔡畅等人。随后,毛主席又拿出稿费,在丰泽园颐年堂摆了3桌酒席。
这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李敏是非常关心和重视的。婚后,李敏和孔令华夫妻俩,同毛主席一道住在中南海的一栋大院子里。
毛主席非常关心李敏和孔令华的成长,一有空就找他们交谈,给予了他们很多建议,比如建议孔令华多抽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
一年后,李敏生了个小男孩,毛主席非常喜欢这个小外孙,经常亲亲抱抱,享受着天伦之乐。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江青的原因,李敏考虑再三,决定搬出中南海。
在与孔令华商量之后,李敏夫妻便带着孩子搬了出去,过上了普通人家的生活。而自从搬出来后,李敏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这导致后来毛主席从患病到去世,李敏只见了爸爸3次。
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李敏悲痛不已,并且因为没能在父亲生命最后一刻,陪在父亲身边,他更加伤心。而正因如此,李敏对家人愈发重视。
年,妈妈贺子珍因为中风,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很不方便,李敏此时在北京,她不辞辛劳,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努力照顾母亲。
在李敏的努力下,贺子珍的身体有所恢复,然而在年,贺子珍的身体却再次出现状况,请款非常不好。
李敏每天都要上班,家里也出了一些事,丈夫也在河北的部队,现在母亲身体又出了问题,她一时间急火攻心,竟然也病倒了。
孔令华在部队得知消息后,也急得不行,他想请假回家,可是部队的任务也很重,他不好意思向领导请假,于是就更急了,导致他做事也经常心神不宁。
但孔令华的变化却被领导看在了眼里,于是领导便找了个时间,询问具体的情况,孔令华这才把藏在心里的事给说了。
了解情况后,领导赶紧让他回家。孔令华立马回到了北京,看到憔悴的妻子,眼里猛地流了下来,而李敏看到突然归来的丈夫,委屈地哭了。
而孔令华和李敏不知道的是,此时他们的情况,北京军区的司令员秦基伟也知晓了。原来孔令华的领导在向秦基伟汇报工作的时候,提到了李敏和孔令华的事。秦基伟一听,认为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李敏虽是毛主席的女儿,却从没有利用这个身份提什么要求,就算遇到了困难不请求组织帮助。但李敏不向组织提要求,可组织应当关心为革命献身了一辈子的伟大的革命家的后代。
于是,等到孔令华处理好家里的事,返回部队之后,便接到了调令,前往北京。如此一来,孔令华就能照顾家里,而李敏身上的担子也不会那么重,能够安心去上海照顾母亲贺子珍了。
很快,李敏就知道了秦基伟将军在帮助他们,她心里非常感激,为表示心中的谢意,李敏给秦基伟打了个电话表示感谢。
秦基伟接受了李敏的谢意,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孩子,我知道你不愿意麻烦别人,但有困难不要憋在心里,要和组织讲啊。”
李敏听了这话,心中酸涩不已,秦基伟的关心,让她想起了父亲,她哽咽地答应了下来,对于这份帮助,李敏永远地记在了心里。
不过,后来李敏还是没有过多地麻烦组织,到她去世,她都一直在过着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这就是毛主席的儿女,完美地继承了父亲的精神,不搞特殊,没有例外,值得称赞,而秦基伟将军挂念革命后人的行为,同样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