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亲近自然是人类的天性,勿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因为,我们是由自然中来的,最终也终将会回到自然中去。
美国作家雷切尔?卡森曾说:“如果说与自然有关的体验,那就用种子表达吧!种子长大后变成知识和智慧的果实。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各种感情和印象是种子找到使其成长的肥沃土地。幼年时期是需要肥沃的土地的时期。关于美丽的感受性,关于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兴奋、期待、共感、同情、尊敬、爱……有这些感情才能形成肥沃的土地,最后才能正确地追求对事物的知识。一次形成的肥沃土地会跟随孩子一生,使孩子变成善良的精灵。”
很多老师和家长也希望学前儿童能接受STEM教育的精髓理念,其实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在这里我们一样可以接受STEM启蒙,下面这部视频或许就能给你带来某些启发哦~
在视频里,老师和自然学家带领家庭迈入丛林,通过亲身体验和游戏,帮助孩子们建立与自然的纽带。孩子们亲眼观察昆虫,亲手触摸动物,和爸爸妈妈一同漫步树林,用泥巴玩游戏。对自然的探索极大地提升了儿童的视野和想象力。
01
国外的自然教育怎么做?
国外几十年的自然教育经验证明,在自然中长大的孩子,比起在钢筋水泥中长大的孩子更加包容、开放、随和、乐观,专注力较高,具备更强的自控力与创造力,更能调整自己适应坏境。自然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它是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
德国——原始森林里的课堂
德国学校每个月都会组织孩子到原始森林里上课,认识不同种类的蘑菇,了解大灰熊的脚印有多大,蚂蚁是怎么搬家的。通过这些有趣的知识,引发孩子探索的欲望。
日本——与动植物亲密接触
在日本,孩子出生后就可以进入保育园。保育园里,每个班级都以不同的植物命名,园里还饲养着一些小动物,如乌龟、鸭子和金鱼等,并带着孩子一起照顾它们。孩子从小和这些小动物一起成长,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心,也使得他们对生命的存在和价值有一种天生的认同。
美国——野外生存训练
美国各个阶段的学校都设有许多自然教育课程,在“小升初”前,所有的孩子都要参加“自然课堂”。有的学校会去野外生存训练,不论再恶劣的天气也风雨无阻。营地的教官会教给孩子许多野外生存的技能,指导他们如何在雨天利用白桦树树皮上的胶质钻木取火,如何尝试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靠吃植物、昆虫、动物而生存。
真正的世界不在你的书或地图中,而是在门外。世界上最生动的课堂,叫大自然。
季羡林老师曾在自传中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他写道:李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到大圆池附近去种菜,自己挖地,自己下种,无非是扁豆、芸豆、辣椒、茄子之类。于时碧草如茵,嫩柳鹅黄,一片绿色仿佛充塞了宇宙,伸手就能摸到。我们蹦蹦跳跳,快乐得像一群初入春江的小鸭,是我一生三万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至今回想起来还兴奋不已。
02
如何帮孩子认识自然之美?
在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然之美,亲近大自然呢?
图源:pixabay
种花草植物
在家里栽种花草,不仅能保证孩子生活在自然的气氛中,还能带领孩子一起种植、观察植物。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他们的自然知识,培养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喂养小动物
带着孩子饲养小动物,在喂养过程中,爸爸妈妈们要抓住机会,帮助孩子认识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蒙眼摸蔬菜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它能教给你无穷无尽的知识。加强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体验五感游戏。如蒙眼摸蔬菜,爸爸妈妈们可以找一些家里经常吃的蔬菜水果等,蒙住眼睛让孩子摸一摸、闻一闻、甚至是尝一尝,猜猜是什么,也可以找到类似的物品,让其判断真假性。
和自然融为一体
带着孩子,找一些有草地或者树叶的地方,躺下来;或者靠在一棵树上,静下来,放轻松。想象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脚下的土地是融为一体的。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与自然变得和谐统一时,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睦。因为与大自然拥抱的过程,自然把我们接纳为自身的一部分,如同生命初期父母无条件接纳我们、滋养我们一样。这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能量的补偿。
将自然收集起来
准备一个分格收纳盒
给孩子买一个有分格的塑料收纳盒,楼下散步,周末出游,远足或旅行时,鼓励孩子把他看到的自然中的小物品装进盒子里。一片颜色或形状奇特的树叶,一块有奇异花纹的石头,一粒种子,一块贝壳,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蝉蜕,那可都是孩子的宝贝!
制作一本自然小册子
准备一本空白笔记本或手账本,鼓励孩子把观察到的自然景观、认识的动植物、家里植物的生长过程等用图画和文字的方式记录在小册子里。或者用胶带把收集的小物品粘贴在本子里。当在报纸、书籍上看到有趣的自然知识时,也可以用剪贴的方式放进小册子中。这不仅能培养他们探究自然的兴趣,在家时也可常常进行回顾。
03
小贴士:先看、先体验,再说
在某个时刻,一只刚刚蜕变的蝴蝶正要展开它迷人的翅膀;两只小鸟儿站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对唱;一群蚂蚁紧张有序地搬运食物……这样的自然场景很容易牢牢抓住孩子的全部注意力。
图源:pixabay
这时,不要急着打扰孩子。孩子对他们正在亲身经历和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