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宏歌长——探寻‘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巴彦淖尔故事”系列报道⑥
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草原额吉都贵玛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而在巴彦淖尔,也留下很多草原母亲与上海孤儿的动人故事。年,新中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食品严重短缺,很多弃婴被送到上海保育院。但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孩子们的口粮成了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将上海孤儿接到内蒙古,交给干部和农牧民抚养,并作出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大家把这些孤儿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由此,81名上海孤儿来到巴彦淖尔,与巴彦淖尔结下了一段深厚情缘。为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岂曰无食,与子共飨!
巴彦淖尔市档案馆里,泛黄的记录纸上留存着60多年前上海孤儿在巴彦淖尔的档案资料。今天,记者再次翻阅这些尘封已久的档案,从只言片语中重温那段历史,寻找当年来到巴彦淖尔的上海孤儿的线索,“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巴彦淖尔故事渐渐清晰。成立专班委员会、建设育婴院、招收保育员、赶制孩子的衣物和用品……从一篇篇档案中,我们看到,当时巴彦淖尔盟委、行署为接收上海孤儿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紧接着,卫生、妇联等有关部门共接收了来自上海的81名儿童,其中最大的只有四岁,最小的还不足六个月。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孩子们到达后,医院体检治疗,然后进保育院恢复适应一段时间,年龄至少一周半后,再有计划地交给无子女或少子女的干部群众领养,有条件的可提前领养。初来巴彦淖尔,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令人揪心。据年9月2日《(医院)育婴院儿童八月中旬体检结果》记录:上海移入儿童一度营养不良15名、二度营养不良15名、三度营养不良5名、佝偻病10名、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13名......同时附有较详细的治疗方案,如不同月龄营养不良患儿的饮食时间、配奶比例、奶量分配以及辅食添加办法等。为了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确保“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政府部门克服物资紧缺的困难,千方百计给孩子们筹集奶粉、尿布等食品用品。年9月19日,巴盟卫生处《关于全盟移入和收养儿童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当时收养儿童牛奶、奶粉供应情况:“(自儿童)从上海移来,开始牛奶能及时供应,数量基本够用,但因奶场奶牛生病和死亡,有20多天没有牛奶。医院从商业部门购回乳粉救急,但乳粉质量差,孩子吃后消化不好,拉稀,体重有些减轻,医院发现后再次向商业局要求解决质量好的乳粉余瓶。医院又经盟委批准在杭后购荷兰牛一头,每天挤乳20多斤,后来奶场继续供奶......”在那个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相关部门想尽办法,千方百计保证孩子们的口粮。南方孩子第一次到北方过冬,为了不让孩子们受冻,相关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档案记载:“目前天气渐冷,新建育婴院有暖气管无暖气炉,生煤炭炉子烟气太大,为了孩子们的取暖和安全,经与(盟)医院党支部研究和群众讨论,将原楼上内科病房全部给育婴院,既暖和,又有利于婴儿身体健康,因此孩子们在八月份就搬了家。孩子们的衣服、被褥和尿布解决了一少部分。穿棉衣的小孩只有50多个,其他小孩均穿夹衣。被子是按夏秋季节准备的,冬天用太薄。前些日子财贸部已批了一千多尺布做尿布,尿布缺口还较大。医院作了计划,做棉被和尿布共用布尺、棉花斤,以作过冬之用。”那个冬天虽冷,但孩子的身心是暖的。在这样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的身体逐渐恢复。一年以后,牛羊肥壮的季节,他们被有计划地安排到各地领养。年7月4日巴盟卫生处《关于移入及收养儿童领养工作的计划》记载:“对移入的儿童进行了一次健康普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儿童身体健康,年龄也都在一周半以上,移入儿童对本地区生活习惯基本能适应。计划在7月底前将一部分健康和适龄的儿童,送入重点旗县进行领养,领养地点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今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当时隶属巴彦淖尔盟行政区划)。”江南的小苗被移栽到塞北的大草原,上海孤儿就这样扎根巴彦淖尔,成了淳朴的内蒙古农牧民、干部家庭的宝贝,有了寄托着养父母希望的名字——张健、沈长命,成了蒙古族的孟更其其格、那仁特古斯、阿丽玛、黄托亚……乌拉特大草原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养父母用无私的爱哺育了他们,漂泊的上海孤儿从此在乌拉特草原有了温暖的家。永远铭记草原母亲的恩情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为了这些“国家的孩子”,养父母节衣缩食,竭尽所能地让他们吃饱穿暖,悉心守护他们健康平安地长大。一岁半的张健来到支援乌拉特中旗建设的张凤歧、胡彩萍家中时还不会走路,父母给他取名张健,就是希望他健康成长。“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小时候,我兜里总是有糖果和零食。逢年过节,母亲还会准备很多食品让我送给周围邻居和小伙伴们。”回忆起童年生活,张健觉得很幸福。张健为母亲梳头
同样让小伙伴羡慕的还有那仁特古斯,领养他的额吉从没让他穿过打补丁的衣服,经常在他的兜里装奶酪,馋得小伙伴们流口水。年,那仁特古斯拍的一寸照
每次看到小时候穿着厚厚的花棉袄的一张照片,黄托亚就会想起,那年冬天特别冷,母亲和二姨扯了一块布,只给她和二姨家的儿子做了棉袄,这让姐姐和弟弟非常眼馋。黄托亚的养母阿拉腾花(40多岁时)
喝奶茶、穿蒙古袍、放羊......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在温暖的蒙古包里,他们渐渐融入了养育他们的这片土地,和养父母成为最亲的人。孟更其其格和老伴恩和特古斯高兴地翻看手机里的老照片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长大成家后,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为巴彦淖尔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母亲病重时,阿丽玛一直在身边服侍,最后母亲在她怀中安然辞世。张健成家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今老母亲已经80多岁,家里四世同堂,和美幸福。那仁特古斯在阿爸去世后,精心照顾着额吉的生活起居,直到老人离世。养母(中)、阿丽玛(右一)和她的女儿(左一)合影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小离开上海,几十年后,他们中也有人到上海出差、旅游,眼前的城市是那样繁华,可是,他们还是无比想念巴彦淖尔,想念家里的手扒肉、奶茶,更牵挂家中的父母亲人。他们的根,早已深深地扎在巴彦淖尔大地。沈长命夫妇打包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准备送亲友同为上海孤儿的沈长命、黄托亚夫妇十分珍惜现在的生活。“过去也想过回上海看看自己出生的地方,寻寻家人,但照顾养父母、抚养子女,时间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流逝,这个心思也慢慢淡了。国家把我们送到这里,让我们活下来还过得很好,不想再给别人添麻烦了!我们的根扎在这了,这辈子哪也不去了。”沈长命说。“我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我的儿子、孙子,让后辈们知道我从哪里来,记住养育我的草原。”张健说。“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将被永远铭记,民族团结的传统也将在巴彦淖尔代代相传。来源:巴彦淖尔日报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剑杨志利实习记者武文杰
图片:杨晓军张静武文杰
编辑:陈龙校对:乔鸿贺诗宇监审:常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