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学前教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学学前教育学育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学前教育学育学
学前教育学
1.学前教育vs幼儿园教育
(1)学前教育:
主要指对0~6、7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包括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学前教育。
(2)幼儿园教育:
要指的是对3~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2.学前教育的特点vs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1)学前教育的特点:
①非义务性;
②保教结合;
③启蒙性;
④直接经验性。
(2)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①启蒙性;
②生活化;
③游戏性;
④活动性;
⑤潜在性。
3.学前教育学的基本要素vs蒙氏教法四要素
(1)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学前儿童;
②教师;
③教育内容;
④教育环境。
(2)蒙氏教法的四要素:
①儿童;
②教师;
③环境;
④教具。
4.欧文vs福禄贝尔
(1)欧文于年在苏格兰的新拉纳克为1~6岁儿童创办了幼儿学校,这堪称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2)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了一所专收3~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年,他把这所机构命名为“幼儿园”。自此,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为名的幼儿教育机构诞生了。
5.陈鹤琴vs陶行知vs杜威
6.一般原则vs特殊原则
(1)一般原则:
①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②发展适宜性原则;
③目标性原则;
④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⑤整体性性原则。
⑥主体性原则
⑦科学性、思想性原则
(2)特殊原则:
①保教结合的原则;
②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③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④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7.蒙氏教师角色vs现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
(1)蒙氏教师角色:
①环境的提供者;
②示范者;
③观察者;
④支持者和资源者。
(2)现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
②教师是幼儿的榜样;
③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8.《儿童权利宣言》vs《儿童权利公约》
(1)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宣言》:肯定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当得到人的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的权利。
(2)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享有的基本权力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9.师幼互动vs师幼关系
(1)师幼互动是形成优势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2)师幼关系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10.分科课程vs领域课程vs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1)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编制的一种方式,如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
(2)领域课程是指能够涵盖某一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3)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代表形式是领域组织形式
11.主题课程vs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1)主题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只是在某些主题上交叉,相互联系。
(2)这一课程形式是围绕着有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来组织内容的。核心课程是这类组织形式的代表。
12.直接教学vs间接教学
(1)直接教学:
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系统有效的教学方式。儿童的学习是以接受学习为主的。
(2)间接教学:
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儿童以发现学习为主。
13.自主性是游戏的最本质属性的表现。
14.剩余精力说vs松弛说vs新精神分析理论vs精神分析理论
(1)剩余精力说(斯宾塞):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2)松弛说(拉察鲁斯):恢复精力。
(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4)新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15.角色游戏vs表演游戏
(1)角色游戏:
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
(2)表演游戏:
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主要分为: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表演、戏剧表演。)
16.游戏材料vs活动区材料的投放vs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
17.外部干预vs内部干预
(1)外部干预:
是指成人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
(2)内部干预:
是指成人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18.一日活动vs幼儿生活常规教育
(1)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三部分。
(2)幼儿园常规教育主要包括:一日生活常规、保育常规、教学常规等。
19.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vs室内环境的结构
20.集体方式vs家长开放日vs个别谈话
(1)集体方式:是增进家长了解、熟悉、学习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
(2)家长开放日: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3)个别谈话:是进行家长工作最简便、最经常、最及时的方法。
21.诊断性评价vs形成性评价vs终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教育活动之前进行的预测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的,目的在于及时地作出反馈性调节,从而调整、修改、补充活动的计划、内容和方法,使教育活动更合理、更完善地开展,促进幼儿的发展。
(3)终结性评价:在完成某个阶段教育活动之后进行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该阶段教育的结果,对达成目标的程度作出终结性评价。
22.评价主体vs教师评价
(1)评价主体:教师和儿童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而在多元评价的主体中,教师与儿童则是主体中的主体。
(2)幼儿园教育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的制度。
以上内容仅供复习参考。福建教招幼儿教师备考知识,尽在中子星教招专用书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