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口头表达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通常情况下,如果两岁左右的儿童仍然不能理解生活中常用的言语指令,或说话含糊不清,词汇贫乏,语言表达让别人难以理解其意思时,可认定为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问题表现
口吃
(一)症状
正常的语言节奏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
(二)原因
1、儿童在学习语言之初,因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楚,受到家长指责,使儿童一说话就紧张、焦虑,出现口吃。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及高度注意,终成心理痼疾,越怕说话越口吃。发病率占儿童的1%~2%.多起始于2-5岁,男多于女。2、不良语言环境的影响,如儿童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周围有口吃的人,儿童出于好奇,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口吃现象所致。(三)预防矫正
1、不要当众议论其病态,或强迫他们把话说流畅,以免加重心理负担。2、要鼓励幼儿树立信心,放松精神,逐步纠正。3、要用平静、从容、缓慢、轻柔的语调和他们说话,做出正确的示范,使他们全身放松,说话时不着急,呼吸平稳,特别是不再注意自已是否口吃。4、多练习朗诵和唱歌。缄默症
(一)症状
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沉默不语。可分全缄默和场面缄默两种。全缄默患儿在任何状态下都一言不发,对他人普遍缺乏情感反应、胆小、焦虑,言语发育迟缓,经常做刻板、重复的动作。场面缄默则是儿童在特定的场面或人物面前出现无言症状。如有的儿童到了幼儿园,就不再开口,长时间地呆坐着,甚至还伴有大小便失禁。
(二)原因
1、与先天遗传及后天教养缺陷均有关,如先天性智力低下,言语发育迟缓。
2、长期缺乏母爱或是家长对孩子既溺爱又过严。
3、有的家长过于苛求孩子语言正确、标准,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不敢轻易开口。
(三)预防矫正
1、家长对孩子的关爱要适度,避免两极分化,造成儿童产生过分的依附感或恐惧感,为患缄默症留下隐患。2、家长对儿童的言语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给孩子的言语发展树立模仿的榜样,用笑容营造愉悦的家庭氛围,给儿童创造结交同伴的机会,多接触新鲜的事物,改进自己身上的不良性格。3、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循循善诱、持之以恒,日久方见成效。分析解答案例
刘某,女,6岁,幼儿园大班,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在家里,一有客人来,爸爸妈妈让她与客人打招呼,她要不就往妈妈身后躲,要不就往自己的小房间跑。在幼儿园上课时,总是不敢说话,别的小朋友总是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可老师叫到她时,她犹豫半天才站起来,满脸通红,下课后不参加小朋友们的活动。
案例分析:这位小朋友的缄默症属于语言障碍①家庭教育。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方法不当,从小父母要求她谦虚谨慎,不要乱说话,以至于说话前,总是再三考虑自己说的话对不对。②心理因素。孩子自尊心强,太看重自己,总是考虑自己在别人心中会怎么样,怀疑别人的目光,出现了不自信,总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如别人。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要认真对待。父母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通过学习口头表达和表演技能,促进语言交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来让孩子变得开朗,在愉快的气氛中与他人交往和沟通,长此以往,孩子紧张怯懦的心理就会自然消失。文章内容来源于《学前儿童卫生保健》,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编辑:孙浩洁
值班编辑:侯思彤
责任编辑:范古君
指导老师:路欣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