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Nicole所在幼儿园邀请了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和语文老师给家长做讲座。两位老师对于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做了很多分享,处于迷茫和焦虑中的我也吃了颗定心丸。
教育部明令要求幼儿园“去小学化”,去的是“超出儿童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不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和“不科学的儿童学习评价方式”。可是仍有不少幼儿园“顶风作案”,很多焦虑的家长也在大班时把孩子转到外面的学前班,提前学习一年级知识,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是否上学前班每个家长都自有打算,但幼小衔接不等于上学前班,是我们都得面对的。它不是单纯的知识衔接,更注重习惯的培养。
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呢?1、校园环境的差异幼儿园的教室是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有各种活动区,吃饭、睡觉、上厕所一站搞定。而小学的教学楼、综合楼和体育艺术楼基本都是分开的,活动空间要大得多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多。2、师生关系的差异Nicole所在的幼儿园一个班20多个孩子,配有2位老师和1位保育员。随时至少有1位老师和1位保育员跟着孩子们,该喝水了老师会提醒,该小便了老师会提醒。师生关系比较亲密,像Nicole就是个爱找老师抱抱的孩子。而进入小学后,一个班差不多40人,一节课一个老师,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课间没有老师跟着,碰到问题得自己解决。3、社会结构的差异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意味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重新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4、行为规范的差异幼儿园一般要求8点前入园,晚了也可以再送进去。可是小学就不同了,必须按点到校。可不能说我前一天睡得晚,早上起不来所以晚到了。进入小学后就是一名真正的学生了,要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孩子要学会为自己负责。5、学习方式的差异幼儿园里以直观的形象思维学习为主,配有各种教具,在玩中学。小学课堂严格实施国家新课标,开展有序的常规教学,分科学习数学、英语、语文等科目。学习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课堂上有纪律要求,有时间限制,学生有座位编排,课后有作业、有测试。我们要做些什么?1、生活习惯守时:要有时间观念。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上学不迟到。自理:在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整理自己的玩具,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前一天晚上自己整理准备好第二天入园的东西。真的会有上小学的孩子回家做作业时找不到作业本的情况啊。平时养成好的整理习惯,知道自己的东西在哪,以后就不会丢三落四了。练习写自己的名字,知道爸爸妈妈的手机号。规则意识:守秩序、不随意走动。情绪管理:小学老师不像幼儿园老师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