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做好幼小衔接,仅靠思想上重视及大量地投入时间、精力还不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更为关键。四川师范大学的魏婷老师提出,以儿童为中心,解当前幼小衔接之困。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我们知道幼小衔接应是一个与儿童的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长期的过程,知道儿童的情绪情感准备至少和学业知识技能准备同等重要,还知道儿童在幼小衔接相关各方基于了解的合作性关系中受益最多,更知道儿童对幼小衔接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他们的视角应成为我们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在表哥家的所见所闻让我思绪万千。表哥的孩子今年5岁,上幼儿园大班,寒假期间,他每天至少需要花3小时才能完成妈妈给他布置的口算、描红、应用题和看图说话等任务,而孩子家长不断提及的“为入小学做准备”,也传递出整个家庭对幼小衔接的高度重视、积极付出和藏不住的焦虑。
入小学是孩子童年时期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此,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可以说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研究已经充分证实,良好的幼小衔接对儿童后续相当长时间内的学习兴趣、发展水平和学业成就都具有持续、积极的影响。同时,有研究显示,有一定比例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适应不良,面临多种困难。〔1〕可见,幼小衔接的确需要家长、幼儿园及小学给予高度重视。然而,要做好幼小衔接,仅靠思想上重视及大量地投入时间、精力还不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更为关键。
几年前,我赴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孩子便跟着我到澳大利亚,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小学三年级。可以说,我家孩子的幼小衔接阶段主要是在澳大利亚度过的。回想起孩子升小学前的那段经历,我也曾经为孩子能否适应小学而感到担忧,也配合幼儿园带孩子做了一些阅读、前书写和数学思维方面的准备。但相比之下,我觉得表哥的孩子所经历的幼小衔接更多地指向“向小学衔接”,即让幼儿“小学生化”,提前用小学的学习方式学习小学的内容,“小学”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中心;而我家孩子所经历的幼小衔接则更多指向“与小学衔接”,即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儿童”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中心。
儿童的幸福和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小衔接工作也应将儿童放在更中心的位置。在此,笔者试图借助一些学前教育理论和研究以及个人的经历,来审视当前的幼小衔接,对优化幼小衔接的过程和效果提出一些建议。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