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总是受困于那些所谓的最新教育学研究发现,而对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产生怀疑;我们也常会与其他家长比较,为自己似乎没有尽最大努力养育孩子而愧疚自责;我们也会因为孩子的不完美而苛责自己是否在某些时候做错了什么,造成对孩子一生不可挽回的损失……总之,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似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钧雷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他曾认为自己精通各种理论,完全可以成为“完美”家长。事实上,他在育儿的过程中也经历过每一位普通家长所经历的挫折。他的研究更是证明,很多时候,不断追求成为“更好”的家长,会将焦虑投射给孩子。放弃追求成为“完美”家长,是更有利于孩子和家庭的选择——
不管是在中国、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家长可能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观念:做个“够好”(GoodEnough)的家长就够了。大多数家长认为“够好”并非他们愿意接受的目标,因为那似乎意味着自愿放弃每天努力成为“更好”的家长。
也有一些家长因为这个问题很焦急,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日常生活中不够耐心、不够细心,工作太忙因此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教育孩子缺乏技巧或策略,夫妻之间或与上一辈之间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理念不和谐,并因此带来养育孩子方面的不够完美。
也有一些家长感到迷惑。他们已经尽量地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有时他们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但当听到孩子老师一句随意的点评,或看到别人同龄孩子某方面的优秀,他们对孩子的发展就不放心了,也对自己作为“够好”的家长不放心了。
如何理解“什么是‘够好’的家长?”
每次想到家庭和家长这个话题,我都会想到我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十多年前去世了。我在整理父母的住处时翻出一张很旧的照片,是两三岁的我和我的母亲。当时,我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上海。我的父母是下乡的大学生。我母亲在安徽农村当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她每年只有寒暑假才有时间回到上海和我在一起。
在后来的很多年中,我的母亲会遗憾地说起,她没能带我一起长大,担心我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但是,我记得小时候每年和父母亲短暂相处的时间,记得每一次告别时的难过,也记得他们和我一起时对我的教育和爱护。
我博士毕业后不久,父母相继去世。他们没有能够看到我做了父亲,也没有看到我在工作中一步步成长。最可惜的是他们没能看到我的两个女儿长大。我猜想,他们作为祖辈来爱孙女儿,可能不会有当年远离我时那种思想压力和纠结。我最遗憾的是没有在他们生前告诉他们,他们为我做的一切,远远“够好”了。
所以,每当我在工作中想到有关“父母”这个问题时,我总会忍不住思考,如何让普通的父母能够对孩子、对自己放心,能够尽最大可能地放下心头的焦虑和遗憾。
在当下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家长通过报纸等媒体,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