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教研活动教研有约儿童学习发展之
TUhjnbcbe - 2022/6/16 0:53:00

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

活在当下,学研相长

专业成长的步伐不停

教育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在延迟开学期间,我园教师停课不停研、积蓄力量整装待发。如何在特殊时期因地制宜地开展教研活动、优化研修形式、提高教研成效,值得我们立足岗位,发挥睿智,创造性地思考与行动。2月20日,科研部又组织老师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与式线上教研活动。

科研部向教师们推荐了网络培训课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倡导老师们根据专业成长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之外,又从中选取了实践运用的部分作为全园教师共学的内容,首先切入的是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讲授的《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一章。

科研部在与园长、副园长紧密互动下,商讨出了自主学习、线上分组、分层搭配、问题导向、参与式研讨等形式,制定了详细的研讨要求与流程,并得到了全体教师们的积极相应。

用心策划组织

发起自学倡议

提出问题引导

明确研修要求

教研回放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从自学到交流,老师们都进行了哪些有关专业成长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研修第一步:线上自学

针对这个主题培训课程的17节微课,老师们先进行了通识学习,又根据科研部梳理出的研讨问题,结合自身实践,记录下对问题的见解。

学习笔记

研修第二步:参与式研讨

周四上午,老师们如约在空中相会,以微型小组研讨的优势是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话说。老师们不仅从网络课程中加深了对观察了解儿童的理论认识,还链接了平时具体的工作实践的小案例,让听众们更受启发。

第一组、第二组

第三组、第四组

关于研讨的话题,听听老师们是怎么说的——

话题一:我们观察与了解幼儿的目的是什么?鄢教授的讲课对你在该点上的启发有哪些?

林娟老师:

以“制作小汽车”区域活动为例,我们投放了各种各样的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制作。之前我们可能观察一两个孩子的行为后,急于在全班面前提供汽车的相关知识经验,指导如何制作组装。但这次我们静下心来不给予任何的介入与指导后,才发现:每位幼儿与制作材料的互动行为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不知如何使用工具;有的孩子不知道汽车的结构与功能等,遇到的问题是多元的,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策略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我们提供统一的支持策略,并不能适合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是存在发展水平、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学习品质的差异,或许有些孩子已经会做计划开始实施制作了,而有一些孩子对汽车的结构及材料选择的适宜性还有困难。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地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知道幼儿的已有经验,找到该幼儿的教育起点,才能给予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去促进他的学习与发展。

林玉慧老师:

只有真正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在课程设计、面对家长工作、分析解读幼儿等才会有针对性,只有了解幼儿的学习发展内在需要,才能设计让幼儿受益的课程,才能落实幼儿的发展。启发:接下来疫情结束,我们班也会针对本次的疫情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先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对疫情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什么是病*?传染是什么?传染是怎么发生的呢?等话题,来了解幼儿对疫情的原认知经验是什么。还可以结合日常在群里发的相关疫情防控的文章,协同家长通过访谈,来了解幼儿对疫情的原认知经验和兴趣点,设置疫情相关的主题活动内容。

关于研讨的话题,听听老师们是怎么说的——

话题二:鄢教授提到“如果我们不知道学生‘已知的内容’,就难以找到教育的起点,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教育,没有有针对性的教育”,你是否在这方面有例子可以说明?

张晓榕老师:

关于这一点,作为新手教师,我觉得体会最深的就是每学期“一课三研”活动。例如,上学期在一课三研活动中,我开展《美丽的风筝》第一次预教,借班上课,因为对于这个班级幼儿情况不了解,没有了解清楚幼儿原有经验与发展水平就设计了教案,上完就发现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了,所包含的内容也偏多。事后我进行了反思,明确了问题的症结,在第二个班级预教时,我就十分重视对幼儿已有经验、发展水平、兴趣点的观察与了解,在了解幼儿的前提下进行了教案调整,结果第二次预教活动的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而在我自己班级三研时,因为对本班幼儿的熟悉与了解,教育策略较前两次更有针对性,活动目标、内容的定位也比较准确,活动进行得顺畅,获得大家认可。

蔡莉君老师:

鄢老师在讲座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能观察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有什么。”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解幼儿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对孩子一点也不了解,那我们就不会读懂孩子的行为,不能从孩子的行为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继而没办法给予适宜的指导。我觉得教师如果不了解幼儿可能就会根据主观意愿和已有经验去指导,那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引导和判断。就像鄢教授在讲座中举的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用红色的笔画了一幅乱七八糟的画,不了解幼儿的老师一看孩子交上来一副这样的画肯定会很生气,但是当我们了解了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时就不会这么觉得了,反而给予孩子肯定。所以我觉得不了解幼儿会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给予幼儿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关于研讨的话题,听听老师们是怎么说的——

话题三:结合讲座的学习,请你也分享一下关于“老师可以了解幼儿什么”的具体的内容。

毛一冉老师:

我觉得老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方面有很多,如果从保育这方面,老师要了解幼儿身体状况,生活、饮食、卫生习惯,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自理能力等,只有了解这些,在保育中才能对幼儿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如果是一个自理能力强、身体状况好、具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幼儿,老师就可以发挥他的特点,让他成为小帮手,发挥榜样作用,反之如果是一个能力弱、家庭环境包办代替多的孩子,老师就要一方面帮助鼓励为主,一方面做好家庭沟通工作,让家庭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徐舒老师:

我们可以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表现去观察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的阶段水平,了解儿童在各领域上的学习与发展,以及儿童的兴趣、态度、情感、倾向性,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观察孩子的学习品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持久性、专注性等;可以了解幼儿五大领域各方面的基本发展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偏好、认知水平、个性特点、能力差异以及发展的优势与弱势,了解孩子的不足与问题所在。我们还可以灵活利用谈话、作品分析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

关于研讨的话题,听听老师们是怎么说的——

话题四:鄢超云教授最后提到“从更多的角度思考如果不了解儿童,会出现什么问题?”,在我们实践工作中,有否出现不了解幼儿而出现的问题呢?

林慧老师:

带班几年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时候,在幼儿园里被我们认为是“问题多多”的孩子,上了小学后却常常令人惊喜,看起来令人有些意料之外。可当看到结果再反推其在园时的行为时,一切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了。在幼儿园,我们看到了他与人争执打闹,却忽略了他其实是因为过于专注,不断探究中被人干扰而感到愤怒;我们只看到他在活动中时常无视规则,却忽略他对活动感兴趣,积极主动与老师互动的行为。正是这样的看到表面而忽略其内因,让我们对孩子有了不那么准确的判断。

吴梅芳老师:

若没有基于全面观察、了解儿童,会导致:1、教师预设内容太多,幼儿不一定感兴趣,不一定乐意操作探究;2、活动太难或者太容易,不能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例如:小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刚开始搭建的轨道是单线条的,他们满足于开火车游戏,教师为了让幼儿发展更高的搭建水平,引导孩子们观察轨道的图片,认识枕木及之间的间距,希望幼儿能够搭建完整轨道,呈现出枕木间距。可事实证明小班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同伴合作,也完成不了这样的任务;他们更满足于个体游戏,满足于平铺、拉长,然后进入开火车游戏情景。这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游戏特征与发展水平,老师不能拔苗助长呀!所以教师决定放手,以静静地旁观为主,在游戏结束后适当地将观察到的幼儿同伴经验进行分享,并通过材料调整,既满足幼儿的游戏兴趣,又在原有水平上助推,帮助幼儿丰富了经验,提升了搭建水平。

研修第三步:回顾梳理

线上研讨告一个段落后,大家上传了自己的学习笔记,通过互相观摩、借鉴再次重温学习的要领与体会,对于参加这场特别的教研活动,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所想所思,从中看到老师们的收获满满。

教研有约,为老师们搭建了空中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我们静下心来学习、沉下心来思考,表达自己的感悟,聆听同事们的经验,感受每个人的心声;教研有约,期待下一期与你分享!

撰稿:何圣予

编辑:游万玲林李为

审核:吴丽珍

版权声明

本文系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原创稿件,版权归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否则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研活动教研有约儿童学习发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