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对有学前儿童随迁的青年农民工而言,儿童正规照料服务的利用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都与其工作贫困风险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微观层面上,正规照料有助于弥补家庭的“照料赤字”,增加母亲的劳动供给,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宏观层面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儿童照料服务利用率与工作贫困发生率存在反转的“整合悖论”不同,我国有学前子女随迁的青年农民工家庭可以从儿童正规照料服务中获得相对改进,从而在总体上推进反贫困。这提示我们,应当把完善学前儿童正规照料服务作为解决农民工相对贫困的一项长效机制进行建设。
关键词:学前儿童;正规照料;农民工;工作贫困
一、前言农民工是相对贫困风险较高的群体[1][2]。农民工的相对贫困问题属于工作贫困[3][4]。而对工作贫困的治理,可以从劳动就业*策和家庭*策两个维度进行。就前者而言,传统的*策工具主要包括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5]。但是农民工大多从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干预难度大,效果并不一定显著,且可能会对就业机会产生负面影响[6]。就后者而言,儿童正规照料服务通常被视为预防和解决工作贫困问题的重要*策工具[7][8]。增加学前儿童照料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可作为解决农民工工作贫困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但由于学前子女随迁的农民工家庭多为核心家庭,既无法像农村居民那样利用亲属资源为他们的学前子女提供非正规照料,也难以像城镇居民那样平等利用托幼机构获得正规照料服务[9][10],处于一种公私两难的境地。
学前儿童随迁的青年农民工家庭的儿童正规照料服务利用情况如何?其与青年农民工工作贫困风险之间的关系如何?本研究拟对此进行具体讨论。这一讨论基于农民工迁移的最新态势。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国家统计局《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已达50.5%。其次,家庭化流动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模式。国家卫健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近九成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属于夫妻共同流动,并且约60%带有子女。再次,随迁儿童中的学前儿童保持稳定增长[11]。与此同时,研究显示子女随迁尤其是学前子女随迁对流动女性就业产生了消极影响。很多女性农民工为了平衡子女照料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不得不选择工作时间灵活但待遇/保障相对较低的非正式工作,或者直接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出现所谓“流而不工”的现象[12][13]。这往往导致青年农民工家庭收入下降乃至陷入相对贫困。因此,探究学前随迁儿童正规照料服务利用与青年农民工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1.概念界定
(1)儿童正规照料
儿童正规照料(formalchildrencare)主要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其他托幼中心、学前班等托幼机构进行的、针对学前婴幼儿(通常为0~6岁)提供的营养和卫生健康方面的照料和保育等服务。它与“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等概念有一定重合,涵盖了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阶段和内容,但是又超出了学前教育这一范畴。它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照看和教育幼儿,使其获得全面发展;二是解除妇女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市场和家庭领域的性别平等[14]。
(2)工作贫困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欧美和东亚的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即使拼命工作却依然贫穷的现象,即所谓的“工作贫困”(workingpoor)。工作贫困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贫困类型,而且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5],日益引起学者和*策制定者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