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创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保育院,在中国共产*的关心领导下,在从事保育工作的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为养育、培养革命后代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留下一段不能忘记的历程。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返聘研究员霍静廉的讲述,一同聆听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保育事业,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民同仇敌忾与日寇浴血奋战。许多抗日志士奔赴前线,将幼小的子女留在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为解决前线将士的后顾之忧,培养民族未来的主人,*中央决定创办幼儿教育机构抚育革命后代。
延安保育院由先后成立的陕甘宁边区第一、第二保育院,洛杉矶托儿所等机构共同构成。延安保育院除抗日前线将士子女外,还负责接收培养边区干部、革命烈士遗孤,还有大量从华北战区抢救出来的难童。
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在延安城南的柳林村办起了延安托儿所,额定收容前方将士的子女和烈士遗孤20名。
年7月,中央妇委会发起成立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并着手扩充建设延安托儿所。同年9月,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决定在延安托儿所的基础上,筹建一所更大规模的机构,目标是能够收容名儿童。10月,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正式建立,朱总司令、项英等中央领导人都亲临祝贺,毛主席也为保育院成立,亲笔题词“儿童万岁”。
年,中央妇委书记蔡畅委托由中央妇委委员、解放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代主任康克清负责筹建一个规模稍大的保育院。朱德和康克清对筹建工作非常重视,他们多方察看,为保育院选择理想的院址,最后选中了延安城北枣园附近的小砭沟。一年后,边区第二保育院诞生了。随即,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改称为边区第一保育院以示区别。
成立于年的中央托儿所,正值抗日战争以来最困难的时期,身居香港的宋庆龄以“保卫中国同盟”的名义及时联络远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爱国华侨及国际友人,组织募捐到一批药品、衣帽、食品及幼儿生活用品千里迢迢送到了中央托儿所。为了感谢洛杉矶侨胞和美国友人,“中央托儿所”改名“洛杉矶托儿所”。
尽管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但边区*府对保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给予延安保育院的儿童比较充裕的物资,确保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
朱德总司令和孩子们在一起
由于条件艰苦,当时保育院从打窑洞、修建房屋、用具、做玩具、教具以至养猪种菜,样样都是由保育员亲自去做,他们深深认识到“保育儿童并不是养一群肥胖胖不懂事的‘小山羊’,而是要把他们训练为手脑并用聪明活泼的新中国的小主人”。
保育员为孩子缝被褥
保育院课程设置有常识、数数、识字,另外还有讲故事、学儿歌、看画报、玩玩具等活动。教材来源大部分是根据儿童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此外,保育员还十分注重对孩子们德育、卫生习惯、劳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力争让孩子们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
孩子们在操场上集合站队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为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年国民*反动派磨刀准备大举进犯延安。11月7日,边区*府通知延安非战斗人员要提前转移,并责令保育院、托儿所要在3到5天内全部撤离延安。
保育院一角
炮火连天的年月,要带领年幼的孩子长途行*,除却翻山越岭的艰辛,还要防备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敌机的狂轰乱炸,可谓困难重重。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保育人员积极准备撤离,日夜为孩子们赶制被褥、干粮,把孩子平时睡觉的小床改为“驮床”,以便牲口驮着走。转移中不仅山路崎岖,而且随时会遇到敌机轰炸,保教人员牢记*的嘱咐“一切为了孩子”发扬自我牺牲精神,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安全抵达转移目的地。
年全国解放后,边区保育机关的一些院、所外迁。延安洛杉矶托儿所迁到北京万寿寺建院。年初划归*委办公厅领导,改名为中央*委直属机关保育院,列为部队编制。边区第一保育院由杨芝芳同志带领迁到西安,归属西北**委员会民*厅领导,改名为西北儿童保育院。年西北大区撤消后,又改名为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至今。第二保育院经过四次转移,于年9月迁至北京,年10月4日改称北京六一幼儿园。
陕甘宁边区保育事业为革命做出了极大贡献,十年多的时间里,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有数以千名的干部子女、烈士遗孤、战区难童得到了保教工作者的辛勤培养。解放后,他们都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条战线的骨干。
就在革命接班人一批批茁壮成长的过程中,无数优秀的保教工作人员也成长起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办好新中国儿童保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小妹用VR带你一起走进
延安时期中央妇委会旧址
摄像:王海东杜鹏
视频:王博
编辑:吕曦王泽惠
初审:张化芳刘昆
终审:安婧
投稿邮箱:sxflxm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