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史中的校史
这是一所烽火年代诞生于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学校。
年冬,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抗日志士奔赴前线,将幼小的子女留在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为解除将士们的后顾之忧,中国共产*决定创办收养抗日志士子女及烈士遗孤的学校。年2月,由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提议,经中央苏维埃*府批准,在鲁迅师范学校附设了一个小学班。这也是北京育才学校的前身。
后来,学校又经过了“鲁迅小学”“边中附小”“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等几个时期,许多革命者后代都曾就读于此。
*中央和边区*府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经常过问学校的工作。毛泽东曾为“鲁小”第一批毕业生题词:“学习之后,就要工作。工作之中,还要学习。学习与工作,都是为着一个总的目的——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跟随势力,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与新世界。”
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年3月7日,时任校长郭林接到边区教育厅急件,要求将全体学生3天内转移到志丹县境内的深山沟里去,“保证这批革命后代的安全”。接信后,全校教职员工立即行动,利用桌子或荆条加工加固成“架窝子”,驮一年级六七岁的学生,二、三年级学生徒手步行,高年级学生背着背包步行。
初春的陕北春寒料峭,师生们在陕北高原的沟沟坎坎之间艰难行*。3月22日夜里12点多,边区*府送来林伯渠主席的紧急指示,“敌人正向你方包围,欲以围歼。令‘一保小’今夜速撤离原地,明晨必须突过真武洞大川,继续向安定东转移”。郭林立即召集*员教职员工宣誓并紧急行动起来,他们扶着马上的学生在*土高原上奔跑,背着学生蹚过寒冷刺骨的冰河,在枪林弹雨中把学生护在身下……
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行*途中,师生们也始终不忘坚持学习。“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从这首被师生们传唱的歌谣中,可以想见行*路上孩子们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
历经近半年的艰苦行*,师生们终于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来的数十年间,学校历经合并、随*中央进京、改由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改名等,形成了现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昔日的马背摇篮,如今已成为现代化的育人基地。
北京育才学校建校以来,始终在*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成长。追溯84年的育才校史,那一抹鲜亮的红色始终根植在育才人的心中。育才学校成立以*委书记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红色文化传统提出了“忧天下、启心智、扬优长”的学生培养目标。
教育学生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育才学校以课程建设为落脚点,全力打造十二年学制下的红色课程体系,小学、初中、高中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设定不同层次梯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学习方式。
比如,小学主要以连环画进校园、红色志愿者服务等体验活动为主;初中则有主题演讲、延安寻根课程等;高中的红色课程形成了两大系列,红色系列和文化系列。这些课程不仅是德育课程,更是从语文、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学科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教育。
除红色课程体系外,学生*校也是传承红色血脉的有效课程。育才学校的中学生业余*校自年成立以来,严格要求*校的办学质量,编写了《*校学习手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严肃*校学习纪律。*校每年定期在高一年级开课,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采取支部推荐的方式招收学员。围绕“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数年间,多名学生被发展为预备*员,学校也被评为北京市中学生业余*校示范校。
《中国教育报》年05月12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