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狂澜中的撤退》
狂澜中的撤退05:57来自湖北之声FM年10月底,在长江三峡水道,发生了一场号称“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事行动,它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宜昌大撤退。中国船王卢作孚,科学指挥一支民间船队,完成了需要一支正规海*部队才能完成的战略大撤退任务,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用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抵抗日本侵略的一个缩影。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里,“”“10”“11”三组数字和铁锚组成的浮雕
循着宜昌滨江道路,试图感受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场景。然而江面已失去昔日气势,只有在滨江的宜昌大撤退纪念园里,“”“10”“11”三组数字和铁锚组成的浮雕仍然记录着这段历史。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很多宜昌人都能说上一段:
宜昌市民:年,国民*府撤退到重庆。我们的民族工业,包括一些难民都要撤退到大后方,当时仰仗的就是民生公司的船队。
时间回到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全面侵入华北,国民*府迁都重庆。44岁的“长江船王”、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当时正在上海,有人说,国家的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生命就没有了,而卢作孚却不以为然。年,时年92岁的卢作孚次子卢国纪回忆:
卢国纪:他说国家的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开始了。年,他亲自从上海、从镇江、从南京、从武汉撤退工厂、*府机构、学校、科研机构。
湖北之声记者在重庆民生轮船公司采访卢作孚次子卢国纪
年10月25号,武汉沦陷,直到10月22号最后一批机器设备装上船,卢作孚才从武汉撤回宜昌,宜昌当时的情形令他大吃一惊,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宜昌县城挤满了蜂拥而至的难民。除了难民,还有大量的抢运物资。民生公司在后来的报告中写道:“二十七年(年)十月二十五日,武汉我*退守,宜昌形势,岌岌可危。当时存积宜昌的兵工器材,差不多有十三万吨,必须赶速抢运。”
当时入川,大型工业设备只能走长江水路。而当时的川江,滩多水急,自古不夜航,大船到宜昌,必须得换船。能走川江的船只中,民生公司最多,但也只有22艘,每月的运量只有吨,而要运完宜昌十几万吨的物资,至少要一年的时间,而且还要面对日*飞机的轰炸。在这样的情况下,妻儿老小送船员出航,就像生离死别一般悲壮。
宜昌业余作家晏承华:所以那个时候船员上船,实际上就跟送他们上前线是一回事,全家老小都在那个码头上,船开的时候是哭声震天。
湖北之声记者采访宜昌业余作家晏承华
而此时,离川江枯水期只有40天,枯水期一到,川江必须停航,后果不堪设想。时间紧迫,卢作孚连夜开会,决定采取三段航行的方法,将宜昌至重庆分为宜昌至三斗坪,三斗坪至万县,万县至重庆三段。除大型设备、重要物资用专船直运重庆,再从重庆运送奔赴抗日前线的将士,其他的多数轮船则进行分段抢运。
10月24号,第一艘满载着物资和人员的轮船启航,开出宜昌港。率先转运的,是一批由战时儿童保育院从华北、华东战区抢救出来的孤儿难童。
卢国纪:宋庆龄那个难童团,两百多人是他亲自送上船的,而且还抱着一个小孩。船开出去的时候,那些小孩都跟我的父亲招手,喊爷爷。
在大撤退时期,卢作孚制定好了每天的运输计划,什么物资装什么船,一件件列出清单。
卢国纪:他亲自指挥,在宜昌民生公司二楼,电报机不离耳朵,哪只船在什么地方他都知道。哪一只船卸下用其他船转运他都知道。
3万待运人员,16万吨国家重工业器材,40天的时间,三分之二成功转移到巴蜀之地,为后来的抗战积蓄了力量。这一幕注定壮烈,已非“中国敦刻尔克”所能描述。
画家笔下的宜昌大撤退
从年10月底到12月之间的这40多天,只是整个宜昌大撤退中最精彩的一个乐章。而整个宜昌大撤退,事实上从年下半年就已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宜昌沦陷。
在这场抢运中,民生公司有人牺牲,76人伤残,被炸沉、炸毁船舶16艘,炸伤69艘。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内纪念碑上的牺牲船工英名录
在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的石碑上,刻着《宜昌大撤退铭文》,铭文开篇写:发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宜昌大撤退,是一部民族救亡的悲壮史诗和英雄乐章。浩然正气,低回大江流日夜,高悬星汉壮春秋……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文字,来评价宜昌大撤退时的卢作孚以及民生公司了。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年—年
八年抗战中
中国付出了万人伤亡的代价
迎来了近代以来
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湖北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湖北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
用鲜血保卫了祖国、保护了人民
湖北之声特别报道
《回声嘹亮》
带您重温红色历史、峥嵘岁月
聆听75年前血与火的声音
(该文部分内容为湖北之声记者年采制,湖北省档案馆提供史料支持)
记者:刘爽、付江坤、刘征
编辑:文莉、华磊
审核:李*震、高学良
监制:洪燕、梁延、郑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