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克清是朱德元帅的第六位妻子,也是最后一位,二人携手,一共走过了47年时光。康克清比朱德小25岁,结婚时年仅十八,可以说,嫁给朱德改变了她的一生。
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在结婚之前,康克清就已经立志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冲劲的红*女战士。她与朱德共同经历了长征,并和他一起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工作,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人物。
从小渔村到井冈山
康克清出生于年,本名叫康桂秀,老家在江西赣州的一个小渔村,父母都是渔民,日子过得饥一顿饱一顿。
在半封建的环境中长大,她的童年尝尽了旧社会的苦。康桂秀刚刚来到世上,父亲就因为交不起渔税被抓走了。当时她家里已有两个哥哥姐姐,母亲实在没钱养她,便在她出生四十天时,把她卖给了当地一家富户,做童养媳。
多亏这家人品性良善,康桂秀才没受折磨。不过,对方的儿子身体不好,很小就去世了,康桂秀作为养女,从小就当上了家里的伙计。她六岁的时候,已经会放牛、割草、捡柴了。
13岁时,更是包揽了家里的苦活累活,做饭、推磨、田间劳动都不在话下。在同龄的孩子开蒙识字时,康桂秀是村子里的“媳妇王”,整日操持家务,直到参加革命都大字不识,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年,革命的风吹到了康桂秀的家乡。康桂秀接触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新思想:妇女是独立的,婚姻是自主的,应破除封建、更改陋习,用自由平等的思想武装自己。听到这样的演讲,康桂秀大为震动,性格大胆、做事干练的她,很快就加入到妇女解放的工作当中。
她组织村子里的几个小姐妹,解除了当地裹小脚的陋习,还掀起一股妇女剪发的新风。这是她第一次参加革命工作,当时她年仅14岁,担任区妇女协会的宣传委员。
两年之后,16岁的康桂秀已经是个勇敢的妇女革命领导者,召集当地妇女从白*逃兵手中抢武器。一帮年轻女人在她的领导下,面对手持长枪的大男人也不害怕。
“妇女抢枪”的事情还被报道在共产**刊《布尔什维克》中,让康桂秀受到了很大的鼓励,为革命奉献的心越发坚定。
可惜的是,革命局势瞬息万变,尤其是康桂秀所在的小渔村,革命根基不稳,很容易被国民*冲垮。
年,万安动乱爆发,国民*派了两个团的兵力压制。看着外面越来越乱,康桂秀的养父母开始担心她的安全,给她下了禁足令,不许她继续闹革命。空有一腔热血的她,只能在家里纺线织布,憋得心慌。
不久后,养父母觉得康桂秀这样下去没个依靠,不是正道,就替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和附近的一个小伙计结婚。这个小伙计,康桂秀压根没见过,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她自然不认。她坐在家里苦思冥想,琢磨如何逃离平庸的命运。
当朱德、毛泽东的大兵打下井冈山,红*来到江西驻扎时,康桂秀看到了一丝曙光。
打小主意就大的她当即抓住机会,带着7个小姐妹一起参加了万安游击队,加入红*队伍,就此走出了家乡。
相敬如宾共同进步
成为红*女兵时,康桂秀才17岁。正是在红*队伍中,她认识了改变自己一生的男人——朱德。
年,朱德、毛泽东大*打下井冈山,*事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朱德的婚姻却荆棘满地。他的前妻伍若兰在战场上牺牲,因此,本应威风堂堂的将*,平日里的表情中总有一丝哀伤。
他身边的下属都非常关心他,尤其是一个叫曾志的女干部,看到他一个人孤孤单单,连衣服上的补丁都得自己缝,总是非常揪心,时时想着给他物色对象。
年底的一天,朱德在部队里突然看到一个高个女兵。她面色红润,大大咧咧,一看就是个年轻的新兵蛋子。朱德对她产生了好奇,走到跟前,冲她问道:“你来参加红*,怕不怕牺牲啊?”
这个高个女兵就是康桂秀。她面对大名鼎鼎的朱德将*一点也不胆怯,操着一口稚嫩的江西口音,大声回答:“怕死就不会来当兵了!”逗得朱德哈哈大笑。
其实康桂秀的大胆,是因为朱德的做派实在太平易近人。在她晚年的回忆录中,她想起第一次见朱德的情形:
“他身穿灰里透白的*服,脚穿着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内首长,居然像农民?朱德那时还不知道这个小小女兵的荒唐想法,也不知道她会成为自己未来的妻子。朱德被康桂秀逗笑的样子,让随行的曾志上了心,她很久没看到首长这么开心过了。
离开康桂秀一行人,曾志立刻悄悄问朱德:“您觉得这个女兵怎么样?”朱德说她是个战士的样子,很不错。曾志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道:“那我来介绍介绍?”
朱德不明所以:“介绍什么?”曾志答:“做*长夫人呀!”
朱德闻言,既没肯定也没否定,只是小声笑了笑。曾志对他的反应了然于胸——没直接阻止,就说明有戏。
几天后,曾志专门找了个机会,问康桂秀愿不愿意与朱德发展。
一个是高高在上的*长,一个是毫不起眼的女兵,康桂秀从来没想过这种事,一听就吓了一大跳。
朱德比自己大二十多岁,又留过洋,有文化,康桂秀一方面觉得年龄不合,另一方面,自己是一介村妇,各项条件都配不上*长,就没有同意。
曾志带着惋惜,把康桂秀的答复告诉了朱德。而她得到的回应居然是:“你能做的都做了,下面的我自己来!”
看来,虽然康桂秀没感觉,但朱德对她已经是“一见钟情”了!这位大领导专门了解了康桂秀的工作时间,在她要外出做宣传工作时叫住了她,说要和她“谈谈”。
康桂秀紧张得不行,也羞得不行。谁能想到这个和蔼的*长,会想要做自己的丈夫呢?注意到康桂秀的拘谨,朱德温和地说:“我找你不是要开会,也不是要做报告,就是想和你面对面地谈一谈。”
他言语间流露出的诚恳,不知不觉让康桂秀放松了下来。他说,他这几天想了很多,知道康桂秀怕自己和他差距太大,但只要她愿意进步,他就会全力支持她、帮助她。同时,康桂秀也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助自己。
这一番话,让康桂秀十分动容。作为一个战士,一个进步的青年,她当然希望自己能更有文化,能做更多事情。朱德能替她想到这一点,属实难得。
她清楚地感受到,朱德并不是需要一个保姆,他是真的要将自己当做知心的伙伴,与她互爱互敬、共同进步。在朱德面前,她是被尊重的。因此,在曾志再次登门询问康桂秀的意见时,她羞涩地点了点头。
朱德与康桂秀的婚礼,可以说是十分简单。革命为重、私事为轻,是朱德践行了一生的原则。
一帮战士,几桌小菜,一段长达47年的婚姻路就这样开始了。
婚礼结束后的晚上,朱德和康桂秀一起坐在灯下。年过40的朱德,不想太委屈年轻的妻子,从一个小布包里掏出两枚金戒指,递给了康桂秀。他说,这是我们的结婚纪念品。
康桂秀心里很甜,可嘴上还是说:“都参加革命了,就别讲究这些了吧!”
朱德也笑了笑,说:“以后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朱德的确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他和康桂秀的感情,主要是在婚后相处的时光里培养起来的。朱德说过:“太太是不会革命的,投身革命的妇女不能当官太太。”
他把康桂秀当成一名有前途的战友来培养。知道康桂秀不识字,他就从零开始教她,一个字一个字陪她背诵学习。在白天繁忙的工作结束后,他夜里挑灯陪妻子读书,当时很多人都能看到,*长的卧房里,灯总会亮到后半夜。
经过八年的刻苦学习,康桂秀从目不识丁,成为了能在杂志上写文章的女大学生。她进入了延安抗日**大学,写的短文经常被发表在《红旗飘飘》上。
康桂秀还觉得自己的名字太女气,不像个战士的名字,便改成了“康克清”,寓意是为人清正。
朱德一直在身边鼓励和支持她,甚至有时还会说“你都要超过我了”这样的话来哄她开心。攒下几十年学识的朱德*长,岂是康克清几年的学习就能超过的?她知道这是丈夫的关爱,每每听到,都会有新的学习动力。
康克清的进步,不仅在“文”上,更在“武”上。她练得了一手好枪法,还能双手持枪。
年6月,赣州武术乡游击队被一帮敌人偷袭。
当天,康克清恰好来到这里检查*备设施。猝不及防的攻击,让游击队上下慌了神。康克清坐镇领导,有条不紊地指挥大家反击,她双枪在手,镇定自若,领导游击队成功反扑了敌人。打完这场胜仗,康克清有了“红*女司令”的美名。
三过雪山历尽艰险
红*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路开始时,康克清23岁。在年10月到年10月这两年间,她作为一名女战士,经历了大家难以想象的艰难处境。
起初,康克清担任红四方面**校总支书记,和张国焘在同一部队。张国焘是个野心家,狡诈且残忍,想自己独立山头,在*内搞分裂。他见朱德的夫人被安排到自己身边,就安排几名女兵不分日夜地近距离监视她。
长征凶险,行路要紧,康克清并不计较张国焘的小伎俩,反而和这几名女兵相处融洽。经过一段时间,她们都开始不自觉地尊敬这位被监视的对象。
康克清作为朱德的夫人,在*中不仅不摆架子,还会主动帮年老、受伤的战士分担行李。起初大家都不好意思,但康克清一再坚持,大家也都接受了她的善意,把背枪和包袱交给了她。
然而,她与人为善、积极奉献的行事作风,不仅没能给她福报,反而让张国焘越发肆无忌惮起来。
第三次爬雪山时,整日劳累的康克清病倒了。
张国焘原本就处处针对朱德,见到康克清生病,巴不得立马甩掉她,把她留在路上,让她自生自灭。康克清发着高烧,意识模糊,知道了张国焘的打算,也无可奈何。
好在,有人把康克清重病的消息带到了朱德那里,朱德很惊讶,一直身体都很强健的妻子,居然也会病倒!
朱德连忙赶到康克清身边。
此时的她,已经瘦脱了相。朱德看着医生给她打了一针。
康克清缓了好久,才攒起一点点力气,气若游丝地说:“千万不要把我丢下,我要和部队一起走!他们说要把我丢给当地老乡,不管我了……”
朱德大为震惊:“是谁说要把你丢下的?”
张国焘的秘书长守在一旁,不慌不忙地说:“这是总部的指令。”
一向待人温和的朱德,一时间怒不可遏,他强硬地问:“是哪个总部?我是总司令,问过我吗?!”
见朱德发怒,张的秘书长也不敢作声了。康克清被接到朱德身边,朱德说,哪怕拿担架抬,也要让康克清和部队一起走。
可是,长征路岂是那么好走的?雪山陡峭,寸步难行,抬着担架上山,简直是无稽之谈。
康克清站不起来,就让战友们把她的手臂拴在马尾上,蹭在地上拖着走。
这样艰难的境况,一个23岁的女人是如何忍下来的?康克清凭借惊人的毅力,一步不落地跟着大部队,走过皑皑雪地、爬过凶险山巅,终于在红*抵达*岭山时,身体逐渐转好。
高风亮节大义灭亲
吃尽了苦,才能尝到甜。康克清和朱德携手走过战争年代,当和平的暖风吹进中国社会时,她的人生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从14岁开始,康克清就参与妇女运动,为中国妇女和儿童改善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这件事,她一直做到了生命的尽头。
康克清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年,她担任解放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代主任,安置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儿童。当物资缺乏、人员不足时,康克清会亲自跑腿筹措,还会组织物资捐款。
康克清是真心关爱这些孩子。年,在西柏坡的土地改革中,康克清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角落里哭。她是地主的女儿,家里人被抓走,她没饭吃,饿得直哭。康克清很心疼,把小女孩拉过来,说:“孩子没有罪”,把食物分给了她。
然而,可惜的是,康克清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她和朱德结合多年,战争年代不说,打完仗之后,康克清已经三十多,朱德也年近六十,两个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怀上一儿半女。
后来,医院检查,原来康克清的身子已经在长征的时候彻底受伤,一生都无法怀孕。
这个巨大的遗憾,康克清只能含泪接受。她将朱德的两个儿女视若己出,时时关心他们。
当他们各自生了孩子,康克清还把孙子孙女接到身边照料,给他们置办生活用品,督促他们好好学习。
年,朱德逝世。他临走前,一直叮嘱康克清,要严格要求儿孙,不要溺爱他们,如果他们犯了错误,千万不要替他们遮掩。若是大错,就断绝关系,秉公处理。
康克清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与朱德相伴47年,朱德清正简朴的作风也深深刻在她骨子里,夫妻俩一生都不贪利益、不享特权,严格要求自己,对*的工作十分谨慎。
可是,朱德的孙子朱国华并没有继承爷爷的风骨。他大学毕业后进入天津铁路局工作,学历高、家世好,人长得也精神,有很多女孩向他抛出橄榄枝。
朱国华以将*亲孙子自居,不知天高地厚,开始不尊重、甚至玩弄身边的女人。年,他因强奸多人被捕入狱。这是一桩大案,依照当时的法律,他应该被判处死刑。
通知电话打到康克清家里时,她十分遗憾和痛心,但没有半分犹豫。她知道,如果朱德还在,他一定会让孙子自食其果,知道犯错的代价。
康克清转述了朱德临终前的一番话,最后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同意了处决结果。
这份不徇私情的大义,举国震惊。朱国华被枪毙处理后,康克清对儿孙的标准更加严格了。
她晚年的时光,过得非常平静。担任中华妇女联合会主席,参与修订《婚姻法》,持续为妇幼保健事业奉献。年4月22日,康克清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她唯一的遗愿,就是把骨灰和朱德放在一起,再无其它。她不负“克清”这个名字,不负红*战士的身份,也不负丈夫半个世纪的扶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