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七天之前
TUhjnbcbe - 2022/9/2 8:23:00

我一直想写一个以这样开始的故事:一个离家许久的青年*人突然回到家乡,他急忙地拜访了自己的亲人后离家,从此杳无音讯。

这个情节来源我的家族一段真实的往事。

很小的时候,就听家族里的长辈们讲,家里有个二伯,临解放被拉壮丁进入国民**队,解放战争时所在部队投诚加入解放*。50年代中期的一天,一身戎装的二伯突然回家,匆匆拜见家里的叔伯长辈和兄弟姐妹们后,很快告别家人返回部队,此后便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他只说,要去执行任务,可能有很长时间不能回家。至于去了哪里,是死是活?从此无人知晓。

每年春节,*府会送来“光荣之家”的大红牌子和慰问品。直到九十年代末,我的爷爷奶奶过世前,他们依然是“失踪*人家属”。但“失踪”二字后面的故事,却是探寻不得的谜团。官方虽然没有解释,在我们这些子侄们的想象里,二伯却有各种各样的去向:在某个秘密战役中牺牲了,作为间谍被派往台湾进行潜伏,隐藏身份在某个绝密的*事基地执行任务……

这个故事在我脑子里回荡几十年后,《七天》开篇里,那个离乡多年后突然回家,身穿培罗蒙西装,提着皮箱,站在“知止园”门口的司马川连终于慢慢清晰起来。

除了不知去向的二伯,家里另一段经常被提起的传奇故事的主角是我的爷爷——我们称为阿公。

年轻时的阿公在成都春熙路的永丰皮件店里当店员,不知怎么被地下*看上了,让他利用送皮鞋的机会帮忙传递消息,夹带东西。帮了几次忙后,对方渐渐有要发展他的意思。但被阿公婉拒了:“帮忙可以。要加入你们,还是算了吧。”后来,为了养活一大家人,他回到老家开始行医。

在《七天》里,春熙路那家永丰皮件店成了共产*的地下联络点,情报被放在了皮鞋的夹层里进行传递。草木堂里那个术精岐*妙手仁心,同情革命又不愿加入地下*的大哥司马川柏也处处有阿公在我记忆中的模样。

除了家族的记忆,《七天》里更多的是关于我家乡新津这座小城的故事。

这篇近30万字的小说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故事背景却大部分来源于当年发生在新津——在小说中叫“五河”的川西小城的真实事件。其中包括:新津机场的修建、由新津机场起飞的B-29轰炸机袭击日本本土、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落脚纯阳观、冯玉祥在新津举办抗日献金大会,以及时任县长捐献女儿嫁奁、民众在山崖刻下“抗战到底”四个大字等。

当然,故宫南迁文物藏于观音寺这一情节则为虚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小说中部分地点、寺观庙宇(纯阳观、观音寺、修觉寺等)以及机构部队番号(76号、梅机关、第93*暂编第二师)使用了真实名称,但除历史人物外,其他人物均为虚构。

整个五河城的建筑布置也非新津城当时真实情况,它更接近于我想象中的五河城。

《七天》的故事构架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在极限时间里完成不可能任务”的类型。以前看美剧《24小时》时,我就特别崇拜这种能在限定时间内,让情节不断反转推升,并在最后一刻解决问题故事设置。也曾写过一个这种类型的小故事《你的生命只剩24小时》,后来被拍成了微电影。

而这次用更长的篇幅,更多的人物,更大的危机,来尝试这种我自己喜欢的故事类型。在局限的时间、空间里,编织一个尽可能精巧的迷宫,和读者玩一个解谜的游戏,对我而言这就是最有趣的事情。希望写的人和读的人,都能够借着这个故事获得设置谜题和解开谜底的快乐。

这个故事虽然写的是发生在七天内的故事,但我却用了个七天的时间。

动笔于年,中间写写停停,期间几度放下不写,每次都等数月后又捡起来重新开始,两年时间终于完成。

写得比较慢,主要是受我个人的情绪影响。有工作造成的,有身体造成的。

停笔最久一次是在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期间。当每天看到各处的封城消息,看到不停攀升的死亡数字,看到所有人在抢药抢口罩屯菜屯粮,看到这个顷刻间世界变成了一个你不认识的模样。你会开始怀疑:面对眼前的越发混乱的世界,再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还有没有意义?那半年时间我一字未写。当现实的危机过去,我才记起我的主人公还关在监狱里,继续将这个发生在70多年前的,在另一场巨大危机下的故事讲完。

写长篇就像跑马拉松,体力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信念。需要的是不断告诉自己,你一定可以完成!而只要你跑完半马,你就知道每天两公里根本算不了什么;等你跑完一次马拉松,跑步于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七天》于我的意义在于,让这两年挫折失败不断的自己重燃信心,继续前行。

最后,感谢周明生、朱鸿伟、周利华、叶勇、曾刚等朋友及我的家人在《七天》写作过程中给予的鼓励、建议、支持和帮助!

一个作品就像一个孩子。一旦完成,就已经离开你的掌控。你只能对它说:去吧,希望大家能喜欢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天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