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钰铃
在合川区土场镇中心完小内有一座祠堂风格的旧式建筑,在苍翠的*葛树掩映下“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旧址”几个字若隐若现。“这是当年赵君陶女士创办的。”一位家住附近的老人见我在这里驻足便走过来轻声说道,“她可是位了不起的人”。
年,赵君陶出生于重庆酉阳县龙潭镇。五四运动以后,她前往北京读书,在五哥赵世炎的指引下,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年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的赵君陶,结识了中国共产*早期革命活动家李硕勋,两人结为革命伴侣,一同学习一起进步。可好景不长,年8月,李硕勋得到指示前往海南岛琼崖县指导武装斗争,登岛第三天因为叛徒出卖,李硕勋被囚禁在海口市府城监狱,9月5日清晨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而当时的赵君陶正在九龙广东省*委工作,得知丈夫身死的消息,她强忍悲伤毅然决定从香港回到上海积极投身革命工作。年,根据上级指示,赵君陶带着儿子李鹏、女儿李琼返回川渝地区,先后在合川、雅安等地从事教育工作,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大量流离失所的同胞涌向大后方重庆,中共南方局妇女组利用在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战时儿童保育会”中的合法地位,联系各界妇女、进步组织和人士,开办难童保育院,收养和教育无家可归的孩子。在邓颖超同志的安排下,赵君陶调任直属第三院任院长。
第三保育院位于合川荆介山脚下土主场(今合川土场镇)周家祠堂,建院初期除了一块冯玉祥将*亲笔书写的隶书“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的牌匾,几乎一无所有。而全院多名孩子又大都体弱多病。面对重重困难,赵君陶带领几位地下*员和进步教师,开始了艰苦活动。为了保证维持保育院的经费和最低的物资生活需要,她不辞辛劳、八方奔走,向社会募捐,与当地名门望族及地方势力搞好关系,赢得了地方名流和太太、小姐们的支持,为这些孩子们募得了生活资金。
面对这些因为战火失去亲人、流浪在外的孩童,赵君陶就像母亲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凡是第一天来到保育院的幼童,她都亲自给他们洗澡、理发、剪指甲、换干净衣服。即使资金紧张,她也坚持要让孩子们吃饱肚子,保证每一星期能吃上两次肉。有的孩子因为长时间流浪营养不足,她就省出自己的生活费,为他们买鱼肝油、猪肝等营养品。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她还在院里设立了简易病房,聘请医生定期给孩子们检查身体,防病治病……在赵君陶的精心照顾下,这群因为战火孤苦无依的孩子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身体也越来越健康。
有了好的体魄,赵君陶也不忘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她按年龄大小、智力差异进行编班,并且把各年级的名称按抗战纪念日命名。如六年级叫8·13团、五年级为7·7团、四年级为12·8团、三年级叫9·18团、最小的年级为4·4团等。在她的教育下,保育院的学生们都能讲出这些纪念日的意义。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激发民众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赵君陶带领一部分教师和高年级的孩子走出保育院,走到场镇院坝宣传抗日思想。在她的努力之下,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有了一个较为安稳的童年,有的成长为了以后抗战救国的主力*、保家卫国的新青年。
抗战结束之后,战时儿童保育会决定将第三保育院与重庆歌乐山保育院合并,赵君陶不得不含泪阔别这群生活了7年的孩子们。时光荏苒,当年在赵君陶照顾下健康长大的孩子们早已各自成家、散落天涯,但这旧址旁的土场镇中心完小里,更多充满希望的孩子们正在成长。当他们来到这座祠堂,也许会用稚嫩的童音问道:“这里原来是做什么的呀?”那时便会有人告诉他:“这里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养育孩子们长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