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学会小儿科期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大脑的结构性差异或与使用屏幕媒体有关。
研究表明,经常接触电子屏幕的孩子,大脑中支持语言和其他读写技能发展的结构完整性较低。这些技能包括图像和执行功能,并涉及心理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同时,这些孩子在语言和读写能力方面的得分也较低。
图片来源网络美国儿科学会对幼儿使用电子媒体的建议包括:
-18个月以下的儿童,应避免使用视频聊天以外的电子媒体。18-24个月大的孩子的父母,如果想要让孩子接触电子媒体,应该选择高质量的节目,并和孩子一起观看,以帮助孩子理解看到的内容。
-对于2-5岁的儿童,每天的屏幕时间应限制在1个小时,并且选择高质量的节目。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观看,帮助孩子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起安排“无屏幕”时间,比如吃饭或开车时。也可以在家里安排一个“无屏幕”位置,比如卧室。
美国儿科学会的这些建议,不仅考虑了花在电子屏幕前的时间长短,还考虑了孩子接触屏幕的方式,包括便携设备、观看的内容、孩子和谁在一起看,以及观看时的互动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这项研究的对象是3-5岁的健康儿童和他们的父母。
这些儿童会完成一个标准化认知测试,然后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提供对大脑结构(白质)完整性的评估。而父母们会使用一个包含15项内容的筛选工具ScreenQ,对孩子的电子媒体使用程度进行。随后,研究人员对ScreenQ分数、认知测试分数和核磁共振成像的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的主要发现有:
-ScreenQ分数越高,孩子的语言表达、快速识别物品名称的能力(即大脑处理速度)和读写技能发展就越慢。
-ScreenQ分数越高,大脑白质完整性越低。大脑白质完整性会影响大脑组织和髓鞘形成,它所涉及的是语言执行功能和其他的读写技能。
图片来源网络研究人员说:“电子媒体在家庭、儿童保育中心和学校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些发现强调了屏幕时间对大脑的影响,以及了解这种影响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儿童早期的大脑动态发育阶段,从而让电子媒体提供者、决策者和父母能够设定健康的界限。”
参考来源:《科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