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眼中,幼儿园是个无忧无虑的天地。但其实,天真烂漫的孩子也有“小心机”,谁和谁好,谁和谁吵,孩子的世界也有利益和冲突,
家有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们要注意了:你的孩子是不是正在遭受幼儿园“潜规则”!
表妹家的孩子有一段时间非常不愿意去幼儿园,问她为什么,孩子又说不上来。为此,表妹感到非常困惑。
表妹特意找过当班老师了解情况,老师说,孩子在幼儿园一切正常,估计年龄小,依恋家人,家长要给孩子时间,让她慢慢缓过分离焦虑的情绪。
听了老师的话,表妹放下心来,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依然不愿意上幼儿园。直到有一天,表妹参加了孩子幼儿园开放日,她才恍然了解真相,无比心疼与自责。
表妹发现,每每小朋友聚在一起玩游戏,她的孩子总是怯怯候在一旁,通常在接到小伙伴邀请后,才会加入游戏团体。表妹虽然知道自己孩子性情上有些内向和慢热,但切身感受了孩子被群体忽略的孤独感,她才明白:
被忽视、被孤立,才是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真正原因!
孩子虽小,但也会有“利益冲突”:谁和谁好、谁和谁玩、谁说了谁的坏话、谁抢了谁的玩具……幼儿园也是一个“小江湖”,充满各种“潜规则”。家长一定要提前了解,才能够帮助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学会正确去处理。
关于幼儿园的“潜规则”问题,我曾经也和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朋友聊过,她告诉我,在幼儿园中,最容易出现两种“潜规则”。
第一种:肢体冲突
幼儿园,是最容易“干架”的地方。
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免不了各种“小擦碰”,孩子们常常一言不合就“打架”,用肢体解决矛盾是幼儿园孩子的第一反应。
如果孩子内向,不懂得如何反击,那么她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被欺负的对象。并且,幼儿园的孩子很容易效仿,久而久之,这个内向的孩子会成为群体的攻击对象。
第二种:被排挤
幼儿园孩子间的友谊很“塑料”,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孩子常常会联合起来,以小团体的力量排挤某个不被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用语言暴力,甚至人身攻击。
如果孩子不善语言交流,不善社交能力,特别是中途转园的“插班生”,很难很快融入群体,孩子也难爱上幼儿园。
有不少家长寄希望于老师的“特殊照顾”,但实际情况却是:一个班,两个老师和一个保育员,老师疲于照顾二十多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对于孩子在社交方面的困境,如果没有太大“动静”,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
但,这种隐形的伤害,却真真实实让孩子受伤,令孩子对上幼儿园充满畏惧。
比起找关系让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家长提前培养孩子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能力,才是对自己孩子最好的照顾。
我家孩子读幼儿园前,我曾参加过一个入园前培训,讲座的老师指出:
让孩子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中,需要培养孩子基本生活能力,比如会穿衣、穿鞋、吃饭等;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及时整理自己的小书包等;需要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情绪管理,遇人会打招呼,受欺负了会找帮助,不害羞,大胆与小朋友交往等等。
父母提前对孩子做好能力与习惯培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适应幼儿园生活。
不过,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叮嘱孩子:你要听话,你要团结同学,你有事要找老师……
这样的嘱咐对孩子来说是无效的,因为当孩子遇到实际情况时,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用抽象的叮嘱去正确应对。
做入园培训的老师告诉我们,设计针对性的场景才能有效培养孩子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真实情境中联想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印象颇深的是,当时老师在大屏幕推荐了一套《幼儿情绪行为管理小画书》,一套40本,有习惯培养、能力提升、情绪管理,内容非常全面。后来,我自己也购买了一套,每天抽时间读给孩子听。
读着读着,我发现孩子听了进去,他会以故事中的主人公为榜样,对照自己情况,提升自己,变化特别明显。
以前孩子做事特别依赖我,穿衣、吃饭、洗脸,什么都喊“妈妈”。读了这套书里的《自己事情自己做》之后,他竟然主动提出,他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以前孩子性格比较脆弱,遇事总忍不住掉金豆豆,但是读了《我不哭》,故事里的小白兔成为了他的榜样。有一次,他在打预防针的时候紧张极了,却学着小兔子进行自我安慰:“我不哭,我不哭,很快结束了。”果真,那次孩子强忍住眼泪打完了预防针,从此,医院打针了。
40个故事场景,教会了孩子遇到具体事该怎么做,那些需要老母亲苦口婆心无数遍的叮咛,在薄薄的故事书里,却细雨润物般地被悄悄解决了。
从能力到行为到习惯,一套40本的小画书,从各个角度帮助孩子做好引导与培养。小画书只有巴掌大,妈妈可以带着它随时随地给孩子讲故事。
临睡前,扫一扫音频就能听故事,让小画书陪着孩子入眠呢!活动价一套只要59.9,合下来一本才1块多,太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