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20世纪50年代初,杨淑梅调到了刘少奇、王光美身边工作,一干就是好几年。
杨淑梅回忆说,少奇和光美同志平易近人、平等待人……
初次见面,刘少奇不让杨淑梅叫他“首长”
年6月初的一天,*委保育院的丑院长通知杨淑梅所在的训练班,让抽调6个学生到一个单位去。杨淑梅和其他5名同学到了地方后,一个穿着蓝色制服的女人接待了她们。
蓝制服女人微笑着说:“今天请你们几位同志来这里聊聊,你们随便谈谈自己的情况。”
杨淑梅性格内向,最后一个才开口说:
“我是山东荣成县俚岛人,日本投降后,年我才上的学,年我退学到合作社织布厂当织布工人。年工厂停了,我在村里当团支部书记,同年入*,去年10月中央*委到山东招干,我们一块来到中央*委保育院的,学习了8个月。”
所有人介绍完后,杨淑梅和5个同学又回到了保育院。后来,杨淑梅才知道,那一次是组织在调查她们的个人情况和经历,为的是把她们很好地安排到首长家里工作。
不久,杨淑梅被叫到院长办公室,丑院长对她说:
“杨淑梅同志,让你去一个单位工作,那个单位保密性强,纪律很严。不让看的不能看,不让问的不能问,不让说的不能说,不让听的不能听,不让去的不能去。”
杨淑梅听后心里打鼓,这到底是要让她干啥去?不等她考虑,随即就被人带去了上次找她们6人谈话的会客厅里。在那里,杨淑梅见到了蓝制服女人和一个首长模样的人。
蓝制服女人对杨淑梅说:“少奇同志看你来了。”
初次见刘少奇这么高职务的领导人,杨淑梅十分拘束,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刘少奇开口道:“杨淑梅同志,欢迎你来我家工作。”
杨淑梅听了,激动地叫了一声:“首长!”
刘少奇摆摆手,严肃地说:
“不要称首长嘛!要叫同志,我们都是同志,你帮我带孩子,我安心为*工作,这都是革命工作,只是分工不同。今后,你管我叫少奇同志,去了我们家,管王光美叫光美同志。”
杨淑梅点点头,对互称“同志”很感动。后来,她发现二组的工作人员,不论是什么职务,都互相称“同志”。当时,刘少奇身边的工作班子称“二组”,毛主席身边的工作班子称“一组”。
杨淑梅眼中的刘少奇和王光美
来到刘家,杨淑梅感受最深的是,刘少奇的心里只有工作。杨淑梅回忆说:
“我发现他工作起来几乎没日没夜,想呀、写呀、看呀,全神贯注,极少能和孩子们待一会儿。孩子们似乎也养成了习惯,上下楼经过少奇同志的屋子时,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大步走路。”
年夏天,天气异常酷热,那时还没有制冷的电器,最多是卫士给弄点冰块放在刘少奇的办公桌下。
刘少奇忙得一连多日连办公室的门都不出。王光美见状,与杨淑梅说:“少奇同志忙工作,多日不出门,总坐着写。他的屁股都捂烂了,怎么办?”
杨淑梅想了个主意,故意让刘少奇最喜欢的孩子跑进他的办公室,借机缓解一下他的注意力,让他休息会儿。
可刘少奇不喜欢被孩子扰乱思路,在推着小孩出去的时候,不小心用力太大被孩子推到了。
杨淑梅说,一向疼爱孩子的少奇同志,此时竟未问孩子摔疼没有,便让我带出去,继续聚精会神地工作。工作对他来讲是第一位。
刘少奇忙着工作,家里二三十口人(包括工作人员)就全有王光美来安排。在杨淑梅的印象里,王光美的脑子非常好使,极为聪明,无论是工作上的事还是家中的事,她都料理得井井有条。
年,杨淑梅有事到王府井,在一家商店里看见一件皮领小外衣很漂亮,她给平平买了。杨淑梅想着,刘少奇和王光美看了,一定会很高兴。
可刘少奇却很生气,问杨淑梅:“这件衣服多少钱?”杨淑梅说:“不贵。才40块钱。”
刘少奇问:“小杨,你小时候穿过这样的衣服吗?”杨淑梅回答:“我小时候穷,穿不起。”
刘少奇又说:“现在老百姓的孩子能穿上这衣服么?”杨淑梅说:“也穿不上。”
刘少奇说:“那你为什么给平平买这么贵的衣服呢?那不是脱离群众么?别让平平穿了,赶快退了吧!”
此后,杨淑梅再不敢给孩子买贵衣服了。
孩子们上学穿校服,那么,在家穿什么衣服呢?杨淑梅想了想,建议王光美买台缝纫机自己做衣服。这样,王光美做老师,杨淑梅做学生,“师生二人”包揽了家里所有小孩、大人的衣服。
年11月16日,在*协礼堂举行了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周年座谈会。杨淑梅受邀出席,期间,刘少奇的孩子们谈起了小时候穿的衣服,说“杨阿姨是我妈最好的徒弟!”
杨淑梅脱口而出:“那是自然!是我建议光美同志买一台缝纫机,我对光美同志说你学着裁,我学着做。当时光美同志很同意,说:‘那就买一台缝纫机我裁你学着做,做坏了就当交学费了’。”
那段日子,杨淑梅说,光美、少奇同志的家是个美满和谐的大家庭。光美和少奇同志极为恩爱,感情极深。
包干制改为薪金制,刘少奇教育杨淑梅“应顾全大局”
年的一天,一位老同志找杨淑梅说,刘少奇要找她谈话。杨淑梅心中一惊,心想:我不就几个月没领工资吗?
前不久,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要从包干制改为薪金制了,这项*策对大多数人是件好事,因为改薪金制工资可增加一倍,但对杨淑梅来说,却很不利,因为她会失去国家工作人员编制的。
杨淑梅听说,文件规定,保育员今后就不算机关在编人员了,工资不由国家开支了,而由个人支付。杨淑梅的心里不是滋味,觉得她一下子成了个人雇佣的了!
杨淑梅是年调到中南海二组工作的,当时给她定的国家行*23级,每月发给二十多块钱。薪金制后,杨淑梅每月的工资应是49.5元。虽然钱多了,但失去了国家编制。
杨淑梅想的是,一来自己千里迢迢来北京参加革命工作,如属个人雇佣她心中是很不情愿的;二来刘少奇孩子多、开销大,月工资是多元,如果她的工资从刘少奇的工资里出,他不落忍。
思来想去,杨淑梅觉得实行薪金制*策对自己不公平,为了要讨个说法,她几个月没去行*处领工资。
这天,刘少奇找杨淑梅谈话,问她对包干制、薪金制的看法和意见。当着首长的面,杨淑梅那些意见竟说不出来了,她只说不愿意要薪金制,愿意要包干制。
杨淑梅如实说:“包干制革命成分浓,薪金制只有过去留用人员才拿薪金!”
刘少奇看透了杨淑梅的内心想法,耐心地与她讲实行薪金制的道理:
“过去包干制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一个人工作全家都管了,每人一份用不用也要发给,浪费也大。实行薪金制,把钱发到个人手里,可以自己去安排,负担小的人钱就富裕,这样合理,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利。钱多了你可以存起来嘛。实行薪金制是全国的*策,不能因一两个人就改的,要顾全大局嘛……”
杨淑梅听后,表态说:“我懂了,我顾全大局,您放心吧,我去领工资就是了!”
刘少奇和王光美推荐杨淑梅去工业大学读书
杨淑梅从老同志那里听说,刘少奇很关心身边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学习。每隔几年,就要送一批工作人员去上去,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刘少奇常说:“不管是谁的孩子,在我们这里,我就要把他们当作革命的后代来教育。”
最早在刘少奇身边工作、同时也是工作时间较长的保育员是耿贵珍了。从年她就带着刘少奇的孩子进行战略转移。年,耿贵珍听从刘少奇的意见到人民大学附中学习。
后来,耿贵珍在刘少奇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完成了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杨淑梅看到刘少奇、王光美把老同学送去上学,她羡慕、感动,但她自己也希望刘少奇、王光美能送她去上学。
那时,杨淑梅下定决心努力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参加中南海业余学校学习,为将来上人大附中打下基础。可事与愿违,年人大附中停止招生了。
这样,杨淑梅只好求助王光美了。她不好意思当面说,只好隔三差五地给王光美写信,信放在办公室里显眼的地方,王光美一去办公室就会看到。
年底,王光美和刘少奇对杨淑梅说:“人大附中停止招生了,你就去工业学校上学吧!”
杨淑梅听后,心情很是激动。第二天,她就忙去工业学校报到。
到了地方后,校长很客气地问杨淑梅都学过什么,几何、代数学得怎么样?杨淑梅一听就傻眼了,她回答校长说:“几何、代数我学得不太好,我学过四则运算。”
校长说:“你的文化底子怕跟不上班上的学习。我找人给你补习一年课,明年跟班学习就没问题了。这样好不?”
杨淑梅说:“我还是回家商量商量吧。”
杨淑梅从工业学校回去后,将校长的话告诉了刘少奇、王光美。刘少奇听了很高兴。后来,杨淑梅回忆说:“大概是因为我说‘回家商量商量’,少奇同志高兴的是我把他家当成我家。”
刘少奇帮杨淑梅分析说:“如果找人补课,不如去工厂,一面实践、一面学习,一年后再去工业学校跟班学习的好,你说呢?”
杨淑梅听后感觉刘少奇说得很有道理,她很感激地说:“我听您的。”
杨淑梅临别之际,刘少奇对她说:“这就是你的家,什么时候回来都欢迎!”
几天后,杨淑梅到厂干部科报到。她被分配到了厂40区厂资料室当资料员,负责管理蓝图发放、存档借阅。虽然杨淑梅对新工作一无所知,但她表示决不辜负刘少奇在百忙之中为她选的道路。
经过一段时间,杨淑梅逐步掌握了业务,也了解了全厂大概的生产情况。后来,杨淑梅每次回刘家,刘少奇和王光美总是笑着听她讲厂子里的所见所闻。
有一次,刘少奇问:“你没有去工业学校后悔么?”
杨淑梅说:“我不后悔,工厂就像一所大学校。知识多得我都学不过来了。”
刘少奇听杨淑梅这么说,也欣慰地笑了。
杨淑梅虽然嘴上说不后悔,但对上学还是不死心。年,52岁的她参加了电大**班学习,虽然没拿到文凭,但她觉得自己努力了知足了。
杨淑梅与刘少奇、王光美的深厚感情
年底,杨淑梅调动工作后,仍然常到中南海看望刘少奇一家。这天下午,刘少奇留下杨淑梅一起吃饭。(那阵子,刘少奇和王光美经常是整夜工作,上午、中午休息,下午才进早餐。)
杨淑梅先去看的孩子们,刘少奇的一个亲属对她说,自己的零花钱不够用,想要多加几块钱。杨淑梅见到刘少奇便说了这个事儿。
刘少奇听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当场说,准备开一次“家庭生活会”,以教育孩子们和亲属们。让杨淑梅也参加。
杨淑梅回到工厂后,越想越后悔,一怪自己多嘴,二怪刘少奇小题大做。她本是不大愿意去参加“家庭生活会”的,不几天,她接到了王光美的信,让她务必出席。担心杨淑梅不来,信上还有刘少奇的亲笔批示。
年夏天,刘少奇抽出时间,为了教育子女和亲属,他真的亲自主持了“家庭生活会”。
刘少奇在会上,语重心长地讲了很多。他说:
“你们应当努力学习、工作,不能脑子老想我是谁谁的侄子侄女、亲戚,而想要特殊照顾。我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我的生活水平比你们高,是为了方便工作。你们要勤,要俭,要刻苦学习,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这个会开得很成功,那个要钱的亲属做了自我批评。几个大些的孩子纷纷表态保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在北京,杨淑梅没有亲戚,调离刘少奇、王光美身边到工厂工作时,刘少奇、王光美都说:“你在北京也没个亲戚,今后就把我们这儿当作你的家吧,什么时候来都欢迎!”
从此,杨淑梅星期天常去刘家,并在刘家吃饭,与他们聊工厂的工作和她最新的所见所闻。
这段感情始终维系着,没有因为任何的干扰而断开。后来,王光美的身体不好,杨淑梅经常带着医院探望、照顾。有时,王光美要办一些事,杨淑梅就代表她去办。
王光美与杨淑梅是50多年的老朋友了。后来,杨淑梅支持王光美的希望工程事业,不仅将自己赚的稿费全部捐出,而且还要搭上好多钱。她觉得这是对刘少奇和王光美的一种感谢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