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阳客户端记者李伟通讯员龚志凡李爱群王在新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事关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近年来,安化县以保障适龄儿童在家门口“有园上”“上好园”为重点,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普及普惠的公共学前教育资源网络,去年全国教育系统统计,安化县有公办园所,在该县幼儿园总数中占比79.11%;公办园在园幼儿人,在在园幼儿人数中占比68.93%;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所,占比94.03%;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人,占比88.68%……数据均提前实现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到年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0%的普惠目标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50%的结构性目标”,安化公办园占比居湖南第一。
一个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县,学前教育为什么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深究其理,安化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十八个字:强机制、优布局、增投入、精技能、创示范、严监管。这看似简单的十八字,蕴含着安化十几年的奋斗和探索。
强机制优布局守住学前教育普惠底线
“从年全县只有十余所上规模幼儿园,到年每个乡镇都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再到年公办园总数达到所(含幼教点),从而实现“幼有所育”的跨越式发展。这15年,安化可以说走出了一条以公共学前教育资源为主体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新路径。”说起安化学前教育的变化,安化县教育局学前教育股股长刘定中满是自豪。
刘定中说,回顾安化学前教育发展,年是一个绕不开的年份。这一年,安化学前教育基础还非常薄弱——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到15%,在园幼儿约人。这一年,撤点并校带来的诸多后续难题,如“怎么安排大量闲置校舍和教职工”等,亟待解决。“以此一困境为资源,来解另一个困境之难。”当年安化的决策者们,想到了“负负得正”。将闲置的校舍、富余的师资,绝大部分用于充实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短短三年后的年,安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飞升至70.1%,大幅超出当时湖南对国家级贫困县35%的要求标准。
“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客观县情,给学前教育,尤其是乡镇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安化县坚持“低段就近入学,高段相对集中”的原则,根据“布局要广、布点要多、规模不用很大”的地域实际,将学前教育与县域发展统筹安排,为贫困落后地区办优质学前教育谋划出一条新路径——优先建设镇区公办中心园,大力发展集镇村公办园,适当设立边远村级公办幼教点,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园—乡镇公办片区园—村级公办幼教点”的教学资源布局,逐步实现了城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乡镇普及学前两年教育、行*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全县先后建成两个班以下的幼教点77个,有效地解决了“入园难”“接送难”问题,累计减少车辆接送幼儿多人,真正做到了把学前教育送到百姓家门口。
增投入精技能解决束缚学前教育瓶颈
“我们是穷县办大教育,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一直都是经费的严重短缺。”怎么突破?安化的办法是三招破局:先建后补、盘活存量、村校结合。
刘定中介绍,在乡镇公办园和片区公办园建设上,安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按园所规模每园安排万-万元资金,不足部分由各中心学校通过捐赠等方式自筹。村级幼教点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对闲置校舍进行改扩建,如利用原有教学点举办幼教点;二是村校合作,由村委会落实幼教点建设,将村部、村民服务中心等建设资金或村委会闲置房舍拿出来,用于幼教点。所需费用,一是靠争取省级项目园资金,二是靠各中心学校争取捐赠,三是发挥镇、村作用,解决建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这种综合共用,带来的好处是可把各类资金捆绑使用,将“小钱”汇成“大钱”,并最终办好“大事”。
“多条腿”走路的安化,为本县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抢到了先机。最近三年,安化本级财*投入3余万元,先后新建、改扩建公办园82所,2个班以下公办幼教点77个。
完成了规划布局和园所建设,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如何走入良性循环就成了关键。安化采取“转”“招”“荐”“培”四结合。“转”,将中小学教师中一批幼师专业毕业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幼儿园从事管理工作;“招”,分招新与招熟,招新即面向社会招聘合格师资,招熟则是招回已在其他地方从教的安化籍专业幼师;荐”,针对偏远的幼教点,村委会推荐合适人选,经中心园审核后持证上岗;“培”,自年以来,安化县每年拿出10个公费师范生指标用于培养幼师。广撒渔网,多渠引流,再加上待遇保障,到年底,安化学前教育教职工队伍壮大到人,其中编制内教职工人,全县幼师队伍数量得到基本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近年来,安化积极创新研训模式,制定了《安化县学前教育区域研训活动实施方案》,结合过往研训经验,推行“四级研训”培训办法,形成了“县学前教育股—区域研训中心组—乡镇中心园—幼儿园”四级研训网络,助力全县幼师精进保育教育技能。同时,实行区域负责制,将全县划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确定一所中心学校牵头负责,下放日常研训权至中心学校,切实解决乡镇幼师“没有时间外出参训”问题。通过四级研训体系的支撑,安化将推动课题立项作为提升幼师队伍整体水平的突破点。最近几年,全县共成功申报13个省级、市级教育规划立项课题,一批名园长、名教师由此脱颖而出。
创示范严管理带动学前教育高质负责
安化县域面积大,且多为山区,交通不便,县内幼儿园布局分散,还有不少是小规模的幼教点,日常管理、幼师队伍建设等,面临不少困难。
为破解这一难题,安化县切实加强幼儿园的统一监管,在全市首创专门部门负责全县所有幼儿园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实现学前教育批管一体、公办民办一体、规模发展与内涵提质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管审批的不管质量、管质量的管不了审批”这一问题,也杜绝了因批管分离而导致的标准不一、多头管理、源头管理与过程监管不力甚至缺失的现象。另外,该县还实行“八统一”的集团化运行管理模式,即以乡镇为中心,同一乡镇内所有公办园(含幼教点)实行人事管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经费管理统一、工资标准统一、保教资源统一、师资研训统一、保教模式相对统一、作息时间基本统一。“八统一”归总由乡镇中心校统一调配,推进了幼儿园(幼教点)高效能治理,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园(点)一体化发展,也有效破解了部分偏远幼教点日常经费远转困难,师资力量招不来、留不住等难题。
安化县还特别注重各级示范幼儿园创建工作,注重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专门安排县内幼教专家团队对创建幼儿园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与辅导,组织教学共同体的领衔园和所在乡镇的其他幼儿园骨干力量对创建园开展支教帮扶活动,达到创建一个、变化一个、提升一个的效果。截至目前,安化共创建省级民办骨干园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19所,有力推进了县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