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海归女硕士假支教疑云下,藏着一出更荒
TUhjnbcbe - 2023/4/6 22:05:00
北京治疗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本文来源:文化纵横」

钱霖亮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据报道,近日某“海归美女硕士”支教作秀事件引发大面积争议。记者调查称,此人之前被塑造出“连续10年支教湘西”的公益人设,后又涉嫌组织捐赠者进行短期支教并借机敛财,以至于被人投诉。事实上,借助公益活动作秀、美化简历、牟取私利等现象,由来已久。但是,一个更为普遍却被公众长期忽视的问题,是悄然盛行的“伪慈善真旅游”、“名为公益实为观光”趋势。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发现现实中的慈善事业未必对所有人都有利,尤其对那些“被慈善”的目标群体来说,有时反而是一种伤害。

作者指出,当下一些针对孤儿院、福利院等的慈善活动,往往将老人和儿童描述为“不正常人”或“可怜人”,使其成为某种消费对象。在此过程中,把观察他人不幸作为旅行体验,甚至是一种特殊的“娱乐”,意味着需要帮助的对象不是弱者,而是“爱心人士”自己。例如许多家长在参观中教育孩子反思自己,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言传身教地增强孩子的阶级意识。这种献爱心活动,无形中生产着不平等关系,而那些“被慈善”的弱势群体,则在慈善活动中不断被客体化、工具化,甚至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边缘地位。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原题为《去孤儿院“观光”:消费弱者的慈善旅游》,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去孤儿院“观光”:

消费弱者的慈善旅游

近年来,中国慈善活动日益兴盛,业已成为一种值得颂扬的社会正能量。但当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时,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究竟应该以何种面貌展现?部分学者和媒体人将蓬勃发展的慈善活动视作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标志,认为以慈善活动作为平台和组织方式不仅能让公民在社会福利方面受益,更能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而实现*治上的民主化。但实践中的慈善事业却未必对所有人都有利,尤其对于慈善事业的目标群体:针对孤儿院、老人院等的慈善行为在许多时候将老人和儿童描述为“不正常的人”或者“可怜的人”,使之成为消费对象,其居住的场所也成为了“慈善旅游”的景点,献爱心活动变成了持续生产不平等关系的过程。

本文个案将展示在对孤儿院儿童的献爱心活动中,慈善人士往往将“命运悲惨”的弃婴当作获得“旅游”体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工具,以弱化他者作为完成“有价值的现代公民”认同感的途径。慈善活动确有颇多益处,但凡事皆有两面,本文主旨意在反思其不足,以审慎的态度检视当前学术界和舆论对中国各式慈善活动的全然赞誉,并将其与“公民社会”理念乃至民主化挂钩的观点。

本文田野调查地点是东部某沿海省的永江市福利院(化名)。永江市是该省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以繁荣的私营经济著称,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永江福利院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该市唯一一家由*府开办的收养弃婴、孤儿的社会福利机构,在职工作人员27人,其中专门负责照料儿童的保育员6人,皆为中年女性。在院儿童共80人,约有70%是3岁以下婴幼儿,约95%为病残儿童,未被领养的大龄儿童皆有智力残疾或肢体缺陷。笔者曾在该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后来又进行了回访,调查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来献爱心的慈善人士,他们的在场已成为福利院儿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这些慈善活动又生产出信息量特别丰富的话语和实践,建构起献爱心活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目击孤儿院慈善“旅游”

六一儿童节早上,永江市福利院迎来了这天第一批献爱心的30多名志愿者,他们同属于永江市一家非*府组织的义工团体。看到满屋的婴幼儿,志愿者们觉得很有趣,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拍照。有婴儿被闪光灯惊哭,保育员便上前制止,但志愿者质问:“为何来献爱心却不让拍照?”也有志愿者把婴儿抱起来品头论足,探究孩子的性别和残疾状况,或问保育员们这些孩子“哪里不正常”,而后感叹他们身世可怜,不仅身患病症,还被父母遗弃。这批志愿者还未离开,又有温州商会的数十名商人前来捐赠。放下礼物,他们催促着进了婴儿房参观,并要求和福利院儿童合影。

笔者见到其中一位突然搂住两个孩子,镜头里他笑容满面,而两个孩子一脸茫然。笔者身边的工作人员轻声问:“你看,这像不像我们平时去动物园抱个动物拍照?”待到访客离开,被抱过的孩子因突如其来的陌生人已开始放声大哭,保育员花了很长时间对他们进行安抚,过后还要打扫满地的垃圾。打扫完毕,又来了新的访客。儿童节这一天,永江福利院总计接待了八批前来献爱心的访客,人数过百。到晚饭时间,几位保育员表示自己已经累得吃不下饭了。据了解,过去几年每逢节假日就有很多人来福利院献爱心,但工作人员表示每次接待完访客,都会感到筋疲力尽。

节假日扎堆献爱心的新闻近年来屡见不鲜,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报道。譬如有养老院的老人一个重阳节要被前来献爱心的人洗8次头、7次脚。福利院儿童同样也是扎堆献爱心的对象,在永江福利院,六一儿童节是来访人数井喷的一天,而孩子们基本上扮演的是“献爱心”活动的客体——被献爱心、被参观和凝视,被同情的“可怜人”,被计划愉悦的对象,但实际上,整个过程却更多地愉悦了来献爱心的人们,他们才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这些慈善人士似乎已经有意无意地将对孤儿的慈善行为发展成一种“慈善旅游”的活动,这种活动既可以帮他们达到慈善的目的,又可在其中体验到福利院儿童等弱势群体不同的生活经验,甚至还可以获得休闲娱乐的趣味。

事实上,慈善人士将对救济机构的访问变成一种旅游活动的现象在国外已经引起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归女硕士假支教疑云下,藏着一出更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