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那些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6月是高考季,也是毕业季。人生中很重要的两次选择,都在这一个月里了。
这不仅是高考生们奋力一搏、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刻,是大学毕业生们备好新装,准备迎接人生新挑战的日子。
对于很多过来人来说,6月其实也是他们复盘人生、痛彻心扉的时候。
每到这个时候,网络上最激动的不是高考生也不是毕业生,而是各种过来人的“辛酸泪”:
“高考之前,可能是我人生中最轻松的日子了。”“大学选错了专业,后悔了四年。工作选错了行业,痛苦一辈子。”“入错行是种什么体验?感觉就像嫁给了一个渣男,而在没有勇气离婚的情况下,所有的选择都不过是一错再错,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1
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是很多年轻人梦想回归现实的第一步。
今年的毕业生数高达万之巨,毕业即失业的可能性,较以往大大增加。
据天风证券的数据显示,仅在去年4月份到9月份,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上的招聘广告从万条骤减至83万条,消失了万条。
这里面当然也有招聘季节性的原因,但确实也有环境不佳的影响。
去年年底,还出现了很多应届生签好三方协议后,又被公司反悔违约的变数,打了这些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一个措手不及。
对于这些届毕业生生来说,他们可能放弃了很多机会才和这些声名显赫的大公司签约,也完美地和秋招这个最佳求职期擦肩而过了。
企业单方面违约后,他们要找到满意的新工作往往并不那么容易,造成的影响可能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
即便他们真正排除万难找到工作了,又能有多少的安全感呢?
数据显示,约七成的年毕业生月薪在元以内,而元以下的人群占比为35.77%。
虽然相比去年有所提高,但很多毕业生表示,到手的工资与毕业前所期望的薪资相差很大。
是这届年轻人的期望太高了吗?其实也不全然,当下的生存成本确实是高。
菜导问了下身边的几个去年毕业的职场新人,他们的房租收入比基本都达到甚至超过了30%。
毕竟,块的月薪,扣掉五险一金再付掉房租以后,能剩下个两三千过日子都已经算不错的了。
衣食住行要花钱,人情琐事也得花钱,所以月光乃至负债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
2
当下的环境如此严峻,也就意味着犯错的成本更大,意味着在对于专业和行业的选择要更为谨慎。
但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一些日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都被当初的两个“谎言”欺骗了。
第一个谎言来自家长和老师,他们总告诉你:“高考之后,你就自由了,想干啥就干啥”。
错了吗?其实也没错,但他们没有说出下半句:但是压力也更大了,要靠你自己了。
也没有告诉你,高考并不代表着结束,它只是一时的答案,并不是人生的最终密码。
所以很多人因为苦读12年,压抑了太多情绪和欲望,一到了大学,就开始了浑浑噩噩的生活,从而丧失了最佳的人生规划和升值期。
另外一个谎言则来自学校,他们在你即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告诉你:“先就业,再择业”。
其实学校这么说并不全是为学生考虑,他们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把就业率的数据提上去。
但大学毕业时是一个人生新起点,如果选择进入一个前景很好的行业,很多时候不需费很大力气,就能超过大部分人。
但如果选错了行业,有的是你痛苦的日子。
对于很多毕业时害怕找不到工作,抓个机会就去了个小公司的年轻人来说,日后要再跳槽去更大的平台和更大的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很多毕业时着急就业,所以没有谨慎地选择行业的年轻人来说,几年后如果想换个行业从头开始,基本都错过了最好的时机,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拿出更多的勇气。
3
应届生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难找,行业越来越难混……
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年入50万这样的高薪机会,会不会只是一场可望而不可求的春梦呢?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菜导最近跟很多资深的猎头和人资交流的时候,他们都在说:虽然裁员的、调整的公司很多,但放出来的高薪岗位也并没有明显的减少。
很多企业头疼的不是开出的价码太高而觉得负担不起,而是即便开出了这么高的年薪,也找不到足够多合适的人。
比如最近因为华为被制裁事件而进入风口的芯片行业,应届生平均月薪过万,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招不到足够多的人才,据预测到0年将有高达30万人的缺口。
比如伴随着国内民航市场的高速发展,航空公司年薪上百万招一个机长都得靠抢。而且,在未来20年内,民航类人才的缺口还至少有50至70万人。
觉得搞芯片、搞民航这些行业专业门槛太高,想去也去不了?
未来5-10年内,中国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预计缺口超过万、养老护理人才缺口超万、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缺口万……
但是这些信息,在决定我们人生的几个重大的决策时点的时候,多数都是与我们绝缘的。
菜导不久前看到这样一段话,总结得非常到位:
我们选专业的时候是怎么选的?都说外语是最好找工作的专业,选它!都说学金融的出来工资高,选它!都说学管理出来后不用愁找工作,选它!
毕业选行业和公司的时候怎么选呢?这个行业这个公司的招聘条件我符合啊,上!这个公司给的工资高啊,上!这个工作感觉不会太累,上!
无论是少不经事的我们,还是局限于已有经验的长辈,在对我们的职业进行规划时,通常都很短视地